科技與醫療對話互動熱烈! 2019亞洲醫療科技創新論壇精彩回顧

2019-12-20

開幕致詞

 

陳建仁 副總統

翁啟惠 會長/生策會

領袖對談主持:楊泮池 副會長/生策會

 

Opening Session:領袖對談

 
郭台銘:望大健康產業發展替台灣開啟新篇章
 
 
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透過影片表示:「生策會匯聚台灣產、官、學、研,重要的大健康人士,今年11月有了重要變化,有許多台灣最重點的ICT(資通訊)產業夥伴們,都將踏上這列火車,為生醫產業發展掛上動能的引擎。今天開幕論壇就鎖定在醫療結合科技,顯示這是最好的時機點,將過往台灣聞名於世的ICT發展實力,傾全力協助大健康產業再進化,成為台灣下一個兆元產業,帶動包括半導體、大數據及人工智慧等軟硬體服務及商機。」 郭台銘也呼籲,衷心希望台灣的科技業界、醫療健康業界,能夠順利提升健康大產業的發展。
 
 
劉揚偉:智慧醫療是未來 5 年發展重心,大健康產業需要大家齊心協力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表示,數位醫療是台灣的一個強項,也是為適合台灣IT產業發揮專長的領域。未來會跟各平台擴大合作,整合健康資訊,讓使用者在手機上就能夠掌握自己的狀況。集團已經做很多相關產品與服務,都在等待整個產業起來,預計三到五年的時間就看到產業爆發成長,現在看到很多新的科技引入MRI或是X光等等,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爆發出來。 劉揚偉也指出,大健康產業需要大家齊心協力發展,國內資通訊業者除要跟生技產業緊密結合外,政府也要有這個認知,打造出一個能夠「賺大錢」的氛圍。他強調,重點是氛圍要先出來,「氛圍要起來,人才自然來!」他也表示,未來當然有與廣達合作的空間。
 
林百里:「精準健康」需要醫界與ICT產業對話,關鍵重點在要不要做?
 
 
廣達董事長林百里表示,資通訊進軍生醫產業是艱難且勇敢的挑戰,唯有醫界與ICT產業展開對話,加上創新與整體醫界的聯合,台灣發展醫療大健康產業才有機會。林百里認為,精準醫療需要完整的計劃,將20%的行動照護,20%的臨床數據,30%的外在環境數據及30%的診斷(微生物體、基因體)等數據結合而成,並將這些數據整合至雲端才能建構精準健康。 林百里進一步指出,現階段醫院遇到最大的問題是大數據整理,應借鏡美國已經在推的FHIR數據交換標準,利用統一標準快速將健康照護數據互通及交換,作為醫院收集數據的準則。目前台灣還未跟上腳步,需要投入更多IT人員與投資,這是現階段很大的問題,期盼台灣也能逐漸跟進。
 

Plenary Session: 全球創新趨勢與投資

 

主持:盛保熙 董事長/保瑞藥業
 

美國Partners Healthcare商業發展副總Trung Do:大規模施行醫療創新,在戰略上應重視醫療保健創新到商業化的鴻溝
 

以色列Alon MedTech Ventures創辦人Shimon Eckhouse:所有數位醫療投資都與醫院有關, 台灣的機會在IT和醫院作連結
 

富比世全球百強創投家Amir Nashat:全球科技巨擘與Big Pharma都在數據分析增加投資,亞洲將成未來醫療科技最受關注地區
 

以色列最大創投Pitango Venture Capital合夥人Guy Ezekiel:數位醫療除將改變醫療照護行為走向大健康,還將衝擊製藥研發及醫療數據分析
 

美國Bourne Partners創辦人兼總裁Banks Bourne:國際藥廠走向差異化和服務外包策略,亞洲市場將造就新一波動能與走向
 

Session I: 智慧醫療新進化

 

主持:李友專 院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科技學院
 
 

醫學資訊之父Edward H. Shortliffe:AI醫療應重「易用性」來協助臨床決策,並著力於改善臨床結果與提升效益
 

微軟亞洲健康產業營運主管Karen Priyadarshini:科技公司應善用自身技術利基投入醫療領域,協助提升醫療創新價值
 
 

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神經病理部門主任Peter D. Canoll:用AI輔助醫師精準診斷,還有賴於影像辨識與解讀技術的成熟
 

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全球科學暨數位化應用首席負責人Sajan Khosla:從真實證據和臨床數據進行比較,可為精準醫療發揮關鍵作用
 

飛利浦大中華研發副總裁姚智清:創新應著重對市場需求的深刻洞察,透過良性競爭讓終端用戶獲得最佳健康服務
 

Session II: 細胞療法新視野

 

主持:趙坤山 副校長/中國醫藥大學
 

主持:李光申 講座教授/國立陽明大學
 

生醫研發創新基金會(FBRI)細胞治療研發中心主任川田真伸:細胞培養處理(CPC)程序非常複雜,應建構標準化以掌握安全、可靠的細胞製程
 
 

國際細胞與基因治療協會(ISCT)前會長Massimo Dominici:細胞和基因療法要價高昂,改善製造生產和營運成本仍是現階段一大挑戰
 

諾華全球藥物評估與商業授權副總裁Markus Kalousek:CAR-T的核准顛覆了過往癌症治療的侷限,如何建立穩定的產業供應鏈已成為重要議題
 

日本東北大學幹細胞生物學與解剖學教授出澤真理(Mari Dezawa):Muse細胞的分化和再生機制可應用在修復多種疾病,盼成為細胞治療新希望
 
 
 

日本癌症免疫協會(JACI)河上裕會長:當前免疫癌症研究有六大方向,特別是癌症免疫療法在實際應用上已取得長足的進步
 

Session III: 藥物開發新策略

 

主持:閻 雲 講座教授/台北醫學大學
 

主持:洪明奇 校長/中國醫藥大學
 

諾貝爾化學得主Aaron Ciechanover:在個人化精準醫療世代,基因檢測將成就新藥開發劃時代的變革
 
 

諾華全球藥物評估與商業授權副總裁Markus Kalousek:藥物評估可從80/20法則逐步深入了解,並適時掌控機會評估的Timing
 

美國史丹佛大學婦科腫瘤學教授Nelson Teng:IgM技術平台創造出顯著的競爭優勢,可作為開發多種IgM治療藥物的基礎
 

美國Decibel Therapeutics科學長蘇新森(Michael Su):有別於傳統化療,IDH抑制劑開闢了新穎的癌症治療方法與途徑
 
 

IBM全球藥物研發策略負責人Wendy Cornell:AI 演算法和數據的優化,使小分子藥物探索能更好被洞察與解析
 

俄羅斯神經化學學會主席Michale Ugryumov :引導突破性技術,發展早期診斷來預防神經退化性疾病進展是新的市場藍海
 

媒體深度報導

 

 


About Taiwan Healthcare+ Ex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