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展單位列表
關鍵字搜尋

國立臺灣大學 / 忻凌偉主任團隊

腸躁症是一種常見的慢性腸胃功能失調,特徵是反覆發作的腹痛伴隨著腹瀉或便秘,影響患者的日常活動與社交工作。嚴重腹痛是腸躁症病人求診的主因,臨床腸胃科門診病人中,有10-40%的案例與腸躁症有關。在八大主要工業國家中,估計腸躁症造成的相關花費每年可超過410億美元。現今臨床上的藥物雖可緩解腸躁症的腹瀉或便秘症狀,但對於困擾患者的腹痛效果有限。臺灣大學針對腸躁症腹痛這項高度未獲滿足之醫療需求,結合臺大醫院腸胃專科醫師、醫學院生理研究所腸胃生理學家及創新藥物研究中心藥物化學家等跨領域學者,組成治療腸躁症腹痛的首發型新藥研發團隊。先從腸躁症患者的直腸切片中發掘一種新的蛋白質作為新藥標靶,接著以阿朴啡生物鹼為起點設計與合成一系列新化合物,在先導化合物優化後,得到具有良好腸道止痛效果、低副作用與毒性的候選藥物DC105。相較於現有市場上的腸躁症藥物,DC105展現更強的口服止痛藥效與較高的安全性。DC105是一種首發型的新成分新藥,已完成多國專利佈局,預計兩年內完成試驗中新藥(IND)申請。由於治療腸躁症腹痛的藥物為具有龐大市場之未滿足醫療需求,預期DC105上市後每年的營收可達數十億美元,並且可以讓腸躁症患者的健康與生活品質獲得大幅改善。

國立臺灣大學 / 李心予教授團隊

目前臨床上治療因慢性腎臟病,癌症及愛滋病引起的貧血,大多以蛋白質藥物-紅血球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或其衍生物為主為主,且市場極大。但這種藥物不僅有製造成本昂貴之缺點,最近研究也發現長期投藥會造成許多生理副作用。因此,當務之急便是開發成本相對較低卻有效的小分子藥物來取代EPO的使用。
本新藥開發根植於李教授長期在相關領域的領先基礎研究成果,結合國家衛生研究院團隊在藥物開發之卓越經驗,並已取得主要候選藥物的美國專利保護(US9034820B2)。在動物模型的生理實驗當中也確認其藥效,急性毒理實驗也證明候選藥物的安全性。初步實驗皆指出此藥物在目前的市場上擁有極大的競爭優勢。未來預計要研發其它OMPT的衍生小分子藥物,以做第二代產品的準備並加強整個產品線專利保護的廣度及深度。國衛院生藥所在小分子化合物的篩選、合成、修飾能力配合李教授開發出的獨特高通量活性快篩系統,能讓本團隊在開發新的衍生化合物上縮短時程,擁有極大的競爭力。
技術優勢:本團隊長期致力於小分子藥物於紅血球生成的研究,目前在細胞以及動物實驗上皆已證實水解磷酸脂受器促效劑OMPT能夠有效地促進紅血球之分化,且已經獲得美國專利。其開發成本相對於傳統蛋白質藥物來得低廉,未來市場龐大。

國立臺灣大學 / 楊鏡堂終身特聘教授團隊

本團隊突破現行分子診斷技術的限制,提出一套新的快速核酸檢測平台,在無精密儀器及設備情況下,以一步到位的方式完成核酸萃取、基因片段擴增、擴增片段偵測及結果判讀。主要設計概念是將全套分子診斷步驟整合於單一紙基底晶片,操作如同驗孕棒一樣快速簡單,僅需一滴粗萃取液,在恆溫環境下完成所有反應,以肉眼直接判讀結果。整個檢測過程只需花費15分鐘,期間不需要其他試劑。檢測齒舌蘭輪斑病毒時,此平台的靈敏度可達1億倍稀釋量,且不受植化素及基因組DNA的干擾。藉由此整合型紙基底晶片的發展,分子診斷不再需要複雜步驟及儀器設備,不但是一種可攜式裝置,更可以大幅降低各項成本及一次性廢棄物。這種操作容易、反應快速、價格合理的分子診斷裝置已能檢測多種病毒。未來應用於即時診斷及預測時,能快速且直接地提供病原資訊,使第一線作業人員能立即做出正確的處置。
合作項目與需求
1. 授權合作
2. 新創公司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新世紀醫療 – 人工智慧與精準醫療

臺大醫院最近在人工智慧及精準醫療全基因體檢查的領域有很大的突破,進入新世紀醫療。
為了追蹤術後傷口,及時偵測傷口異常狀況並提供建議,本院與臺灣大學共同開發「智慧術後傷口追蹤系統」技術,建立人工智慧平台與手機App,兼具遠距醫療與專家意見二項功能,這套系統未來也將運用範圍擴大到其他各類傷口的照護。皮膚科疾病分類系統則可針對皮膚新長出之痣、斑點、皮膚癌等皮膚變化自動判讀,輔助醫師在門診時能快速診斷建議。
本院發展次世代定序應用於遺傳疾病的診斷已有很好的成果,在一星期內可以用快速全外顯子檢測提供急重症兒童的基因診斷。本次展出之全基因體檢查將可大幅的往精準醫療邁進。全基因體檢查可提供藥物基因體資訊,讓醫生可以知道病人適合的藥物劑量,減少副作用的發生。另外可提供重大疾病的基因分析,讓民眾知道自身在心臟及癌症等疾病的危險性,以採取適當的預防措施。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金山分院

老年:以全院志工,深入社區的創新社區健康照護模式新典範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雲林分院 / 黃瑞仁院長團隊

高水平的就醫品質與優質安全的工作環境,是醫院永續經營之重要指標,隨著物聯網技術之蓬勃發展,各種室內定位與追蹤之應用服務,具備在醫院實現的可能,全球室內定位相關市場在2022年上看四百億美金,潛力無窮。目前常見之室內定位系統,係透過建築物內之定位器(Beacon),進行三角定位,此方法之精確度,易受人潮影響,誤差大,且現有市售之Beacon,不具追蹤功能,擴充性低,安裝與維運成本高,不適合大型醫院。基於上述缺點,本團隊研發具指向性天線之定位器Lbeacon,能調整訊號發射角度,定位精度為三至五公尺,不易受人潮影響,維護成本低,並同時具備導引與追蹤功能。基於Lbeacon,我們發展一個以標準建築空間模型為基礎之室內定位系統BeDIS,提供室內導航與物件追蹤之服務,其中,定位系統安裝與維運工具已獲美國發明專利。BeDIS已成功導入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可提供民眾門診區之導引服務,加快就診速度,減少在院停留時間,有效提升服務品質與避免交叉感染,同時,針對病房與護理之家,BeDIS可提供醫護人員物件定位與追蹤服務,自動完成醫療設備盤點,有效提升工作效率,並即時回報病人位置,避免安全意外。本團隊正積極進行技術轉移與籌設新創公司,進行商業運營,協助客戶建置室內定位系統與應用服務。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雲林分院 / 黃瑞仁院長團隊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 張忠誠教授團隊

本團隊所開發之AI養殖管理系統具有模組化特性,包括全域IoT、AI投餌、智慧化影像行為監控與分析、箱網自動浮沉、旋翼機、ROV、大數據分析、雲端平台等技術模組,各模組可互相整合並進行資料蒐集及分析以提供AI學習,研發成果有利於產業應用推廣,除可供台灣養殖業使用外,亦可以Turnkey Solution外銷全球。
AI資料蒐集及貼標籤的成本極為昂貴,加上本校擁有特殊優勢如:養殖場域及經驗豐富的養殖專家,本計畫所蒐集的水生生物資料(目前已有海鱺、吳郭魚、花枝、龍蝦)極為珍貴且具有獨特性,可供全球產官學應用。
依據本團隊之漁經專家評估,以四口箱網為例,本系統之全域IoT系統配合自動化可節省人力;其魚隻異常行為分析技術可增加魚隻存活率;AI投餌可減少殘餌率。整體而言可節省人力40%,魚隻存活率增加10%,殘餌率減少10%,估算獲利率至少可增加2成,且箱網數增加,獲利率增加更明顯。另外,本系統所蒐集之大數據尚可包括各種水文環境及氣象資料,結合投餌歷史資料及魚隻成長曲線資料,可進行魚隻成長之優化管理,使魚隻飼養成本降低,漁民獲利增加。本系統之關鍵技術、零組件、原料及設備需求,本團隊皆可掌握,有利於推廣扶植各種規模的水產養殖業者。
合作項目與需求
1. 全域IoT系統-產學合作技術服務
2. 水下生物監控與分析系統-產學合作技術服務
3. AI魚隻身長自動量測系統-產學合作技術服務
4. AI投餌系統-產學合作技術服務
5. 自動化箱網沉降系統-產學合作技術服務
6. 海洋雲養殖資料-資料使用合作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 林翰佳教授團隊

本團隊受到「分子料理」與「中草藥炮製加工」的啟發,研發出「草本炭方」專利技術。特別針對草藥中的有效成分進行調理加工,可有效提升傳統草藥的功效,我們將這樣新創概念做出來的產品稱為「分子草藥」。目前相關技術授權給海大衍生的新創公司「炬銨生物科技」,成功從薏仁、藻類等原料中的天然抗菌成份,加工成抗生素替代飼料添加劑。經過動物實驗與田野試驗,證實「草本炭方」的抗生素替代飼料添加劑對動物非常安全,同時有效增加疾病抵抗力以及動物生長率。實際使用「草本炭方」產品的水產養殖業者,不但可產生不含抗生素的高級產品,漁獲量也明顯提升 50% 以上。「草本炭方」技術的相關產品,是解決養殖業抗生素濫用的最佳方案。未來除了農業之外,像是化妝品、食品業等具要天然防腐需求的產業,都可能採用「草本炭方」的解決方案,預期將可產生可觀的產業價值。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國際產學聯盟

展覽主題圍繞海洋生技, 其中健康種苗, 新穎製劑, 智慧養殖, 食品安全及藻類培養, 萃取; 與現在大健康產業趨勢息息相關。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國際產學聯盟(NTOU GLORIA)以本校前瞻技術加上業務團隊之介接協助,將精準的達到企業所期望之合作,從企業之需求設想,專案協助會員主題研發量身打造關鍵技術、開發最後一哩路進入產業的門檻、協助拓展海外業務、整合上下游業者串聯水產養殖產業,攜手打造一條龍的產業價值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