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展單位列表
關鍵字搜尋

世延生醫股份有限公司

透過測量口腔癌新腫瘤標誌“OCBM-1”在口腔癌篩檢受試者唾液樣品中的含量變化,可檢出超過七成五的口腔癌患者,預期可用於協助防治口腔癌(早期偵測及術後追蹤評估),並開發出ELISA檢測試劑套組與膠體金試紙型快速檢測兩種產品,分別可應用於唾液樣品中OCBM-1的定量偵測與半定量偵測。

中國醫藥大學暨亞洲大學聯合大學 3D列印醫療研發中心 / 沈育芳助理教授團隊

中亞聯大3D列印研究中心研發的「人工真皮」創新專利技術項目:創新細胞積木應用三維人工真皮開發(Innovative cell blocks for 3D artificial dermis development),是以三維細胞積木結合三維膠原蛋白基底製造新式人工真皮,其具有天然皮膚的物理性質,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並且細胞積木可分泌胞外基質及生長因子,提供皮膚組織修復的生長環境,加速皮膚組織之重建。
目前國內臨床使用之人工真皮主要仰賴進口,市售人工真皮主要材質是「膠原蛋白」及「矽膠」,「中亞聯大3D列印研究中心」團隊採用了先進治療(Advanced therapies),即主動性敷料(Active wound dressings):主要就是利用生物性材料(Biological products)或是組織工程(Tissue engineering)主動促進傷口癒合。本中心跨領域結合了臨床醫師的經驗及基礎研究的優勢,在開發「人工真皮」醫療技術取得創新專利,大幅提升照顧糖尿病、燒燙傷患者醫療品質。
合作項目與需求
1. 醫材、細胞治療相關企業等技術交流
2. 3D列印醫材、金屬等產學合作
3. 創新細胞積木應用三維人工真皮開發臨床應用之合作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 蔡嘉哲主治醫師團隊

本團隊發現一種新穎的血清檢查方法來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能使病患早期診斷並提早治療,有效降低後續的醫療負擔並提升生活品質,造福社會大眾;關節炎在世界人口分布約占20%,換言之,每五人就會有一人未來會有關節炎的問題,而類風濕性關節炎又占人口分佈的1%;目前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以檢查類風濕性關節炎因子(rheumatoid factor, RF)及抗環瓜氨酸抗體(antibodies against citrullinated protein antigens, ACPA)二種方法為主,但仍有至少1/3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對於RF或ACPA是呈現陰性。此新穎的血清檢查方法可增加診斷的敏感度及特異性,為一種新發現之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之檢查方法,將成為RF及ACPA後,第三個被用來診斷檢查類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一個慢性發炎且具破壞性自體免疫疾病,醫師只能透過臨床表徵來判斷是否為類風濕性關節炎,若此疾病無法即時治療則可能會促使病患情況惡化甚至殘障,故開發此新穎的血清檢測診斷方法,不僅有效提升臨床診斷之陽性檢測率,更能發揮早期診斷及提早治療效果,也能有效降低後續的醫療成本並提升生活品質。
合作項目與需求
1. 技術轉移

2. 資金挹注
3. 共同開發合作夥伴

中央研究院 / 張煥正特聘研究員團隊

以細胞藥物(cell drug)來進行治療已成為全球生技醫藥發展之重點,本研究團隊使用螢光奈米鑽石(fluorescent nanodiamond, FND)標定技術,建立了一個可用於細胞藥物定位(localization)與定量(quantification)的檢測平台,進行細胞藥物在臨床前(preclinical)之細胞分佈(cell biodistribution)及細胞藥物動力學(cell pharmacokinetics)的評估,對細胞治療的發展有極大助益。螢光奈米鑽石無毒、生物相容性極高而且光學性質非常穩定,其螢光訊號可以透過時閘(time-gating)與磁場調控(magnetic modulation)等尖端技術去除背景雜訊的干擾,能夠追蹤移植至活體內之細胞藥物,應用範圍包括免疫細胞、幹細胞及其它用於治療的細胞。此平台突破傳統技術的限制,除了可以用來精準地定位細胞,更可以監測細胞之轉移及定量細胞藥物在活體內的分佈,提供細胞療法之參考,進而將這些研究階段的成果轉變為臨床與商業應用前之重要依據。這些數據資料提供了臨床前必要的細胞藥物評估,建議相關的檢驗規格,為台灣甚至是全世界的細胞治療領域制定一道標準作業程序(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團隊成員將於2019年年底成立新創公司,致力推動此檢測平台於細胞治療領域的應用,鏈結產、官、學、研等資源,將這台灣開發(Made in Taiwan, MIT)的檢驗技術平台推向國際。

中央研究院 / 林仲彥副研究員團隊

中央研究院 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

本獲獎項目為由地膽草草藥開發的新穎小分子藥物,其可單獨使用或與化療藥物具協同作用治療小鼠原位與肺轉移乳癌;對化療藥有增敏的效果,且降低化療藥引起之器官毒性並延長小鼠壽命。亦可有效降低標靶藥vemurafenib引起小鼠皮膚生長乳頭狀瘤的副作用、使抗藥性腫瘤恢復對vemurafenib的敏感性而達到顯著的抑制效果。本案植物小分子藥物提供乳癌與帶有BRAF突變基因腫瘤等多種癌症之新穎治療方法與策略,藥理機轉與作用明確,已完成專利佈局,繼續發展為臨床藥物可嘉惠癌症病人並具極大商機。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 曾志仁副院長團隊

1. 本院2018年以「基於SDM以患者為中心的創新電子病歷」榮獲國家新創獎殊榮。我們秉持持續創新發展精神,今年更進一步提升為「智慧醫院+」以病人為中心的電子病歷。
2. 這次展出特色,主要將臨床照護過程,導入大數據及AI辨識技術,除了提供更便民、親近醫療環境之外,同時將病患安全防護升級,以及建立發展AI圖像辨識的共通標準結構。
3. 本次參展重點包含:
(1) 智慧 AI 介入,提高手術安全辨識:
創新全台將AI運用在手術室安全管理,讓病人從進入手術室開始,即受到最安全、最放心的照護地方,避免開錯病人、開錯部位,保障病人手術與診療的安全。
(2) 結合臨床危機警示系統,建構高安全係數的病患安全防護網:
藉由電子病歷即時警訊提示,讓醫護人員可以立即知道病患的病況評估,是否面臨危機狀態,即時提醒需要啟動更高強度的診療管理。
(3) 建立視覺圖像符合DICOM規範:
將各項關於圖像資料的處理,符合DICOM標準建立。
合作項目與需求
1. 希望有彼此合作契機的廠商、學術團隊,以及專家,共同建立新創開發平台。
2. 尤其在醫療資訊整合、數據應用、AI技術導入、商業模式拓展,是我們最大的訴求。

久和醫療儀器股份有限公司

亞東紀念醫院、元智大學、中央研究院、國立陽明大學

嗓音問題常見於職業上需要大量用聲的族群,由於聲帶位處喉部深處,需要特殊咽喉內視鏡與經驗充分之專科醫師,方能做出正確診斷並決定後續治療方針。近年來隨著醫療科技與訊號處理上的突飛猛進,已有不少論文提出深度學習演算法可用於輔助醫療資訊之判讀與臨床決策,惟目前仍未有相關技術應用於嗓音疾病。本研究團隊結合嗓音資料庫、訊號處理與人工智慧之專長,偵測嗓音中的病理特徵,發表了全球第一篇基於深度學習演算法偵測嗓音疾病之論文,研究結果超越了過往分類器,最高可達99.14%之正確率。除了獲得中華民國發明專利,更得到頂尖國際會議主辦嗓音偵測國際競賽之殊榮,吸引超過100隊來自27個不同國家的積極參與。我們的研究成員也提出多模態(multi-modal)深度學習模型,加上患者之人口學特徵、職業用聲狀況、臨床症狀等豐富資料,針對嗓音濫用、喉部腫瘤、與聲帶麻痺等常見疾病,進行自動偵測與分類,正確性可達87.26%,為相關領域之一大突破。
合作項目與需求
1. 晶片設計商:應用手機錄音上傳至雲端,直接應用雲端運算執行預先訓練好之深度學習模型。
2. 物聯網整合系統:現有硬體開發完整服務,並透過軟體服務加強與使用者的互動與黏度。
3. 電腦化輔助診斷系統:運用隨身行動裝置上傳嗓音訊號及雲端運算技術分析嗓音訊號是否異常
4. 健康檢查機構:對於分析嗓音結果正常低風險個案給予嗓音衛教;異常高風險個案即轉介就醫

亞東紀念醫院人工耳蝸中心 / 陳光超主任團隊

「術後24小時內開頻之人工耳蝸植入術」
將「術後24小時開頻」及「微創切口」的醫療創新技術,全面使用在所有人工耳蝸手術,由於將傷口控制在2.5公分以內,不僅讓手術出血量減到少於2cc,也大幅降低術後不舒適感,使植入者可以在術後24小時內開機聽到聲音,甚至聽得懂,也可立即進行聽能訓練。另外,透過建立「微創切口」手術方式的SOP,將流程標準化,以便迅速推廣,讓更多的病人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