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榮胸腔外科團隊獲得第25屆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銅獎合影。(照片提供/北榮胸腔外科)
肺癌是台灣的「新國病」,早期沒什麼症狀,通常發現時已是晚期,不僅容易轉移,死亡率還居所有癌症首位。
衛福部國健署在2022年針對高風險族群推行低劑量電腦斷層(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y, LDCT)衛福部國健署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適用對象:
1.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
2.重度吸菸史:50至74歲且吸菸史達30包-年(註)以上,戒菸未達15年之重度吸菸者。
篩檢頻率:政府補助上述肺癌高風險族群每2年1次免費篩檢。
註:「包-年」是指平均每天吸菸包數X吸菸年數(例如每天1包,共吸菸30年;或每天1.5包菸,共吸菸20年,皆為30包-年)。篩檢,能早期發現肺結節和早期肺癌,有助於病人及早接受治療,降低死亡率。臺北榮民總醫院胸腔外科團隊擁有全台最多元的肺癌定位方式,還能一站式在手術室完成定位與手術。生策中心特別專訪團隊醫師許瀚水、徐博奎和李怡穎,分享肺癌與肺結節的創新定位與治療方式。
1.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
2.重度吸菸史:50至74歲且吸菸史達30包-年(註)以上,戒菸未達15年之重度吸菸者。
篩檢頻率:政府補助上述肺癌高風險族群每2年1次免費篩檢。
註:「包-年」是指平均每天吸菸包數X吸菸年數(例如每天1包,共吸菸30年;或每天1.5包菸,共吸菸20年,皆為30包-年)。篩檢,能早期發現肺結節和早期肺癌,有助於病人及早接受治療,降低死亡率。臺北榮民總醫院胸腔外科團隊擁有全台最多元的肺癌定位方式,還能一站式在手術室完成定位與手術。生策中心特別專訪團隊醫師許瀚水、徐博奎和李怡穎,分享肺癌與肺結節的創新定位與治療方式。
傳統肺腫瘤或肺結節手術,病人在開刀當天,要從病房前往放射科電腦斷層室,定位針從皮膚扎入,雖然有局部麻醉,但病人是清醒的,會感到焦慮與不適,定位完等待手術需要一些時間;過程中有些病人因定位引起氣血胸,會喘或胸口悶痛,嚴重時需要趕緊接引流管。
為了改善這個情況,北榮胸腔外科團隊嘗試改變流程。除了既有的電腦斷層定位,團隊也採用電磁導航系統定位、移動式電腦斷層(Mobile CT)定位或複合式手術室(Hybrid Operating Room,簡稱Hybrid OR)電腦斷層定位;另外,更全球首創電磁導航併移動式電腦斷層複合式定位,讓定位、手術都可以由胸腔外科醫師在手術室一站式完成,減少病人等待及傳送過程的不適與風險。
電磁導航系統定位宛如GPS,減少輻射但費用偏高
北榮胸腔外科主治醫師李怡穎說,如果單純用電磁導航系統定位,醫師開刀前要做術前計畫,類似開車前規劃路線,需要影像。病人手術當天先做電腦斷層掃描(非定位用,所以不扎定位針),當下胸腔部位的皮膚會貼上電磁導航系統的感應式貼片,電腦斷層掃描出來的影像,就作為術前計畫的「地圖」。(可參考下方影片)
病人來到手術室麻醉後,醫師看著這張地圖,術中使用電磁導航偵測器產生磁場,可以偵測病人身上的貼片和醫師手中的定位針,讓醫師知道病人當下的吸氣、吐氣及病灶移動的狀態。電磁導航還有另一個優點是,病人在定位的過程中沒有暴露於輻射線的問題,也可以針對特定病人搭配不插管麻醉。

圖中白色像盒子的東西是電磁導航偵測器,能偵測病人身上的貼片和胸腔外科醫師手中的定位針,幫醫師了解病人的呼吸狀態做定位。(照片提供/北榮胸腔外科)
「利用電磁導航系統定位,是近5年的顯學。」北榮胸腔外科主治醫師徐博奎說,北榮是全台第一個使用,現任副院長馬旭過去在擔任外科部主任時,2018年引進電磁導航系統,更在2020年獲得亞洲首座且是目前唯一的電磁導航卓越中心認證,技術在全世界或亞洲算是走得很前面。
病人在選擇上最大的差別是費用,電磁導航系統定位有專門的耗材,病人需要比傳統在放射科多站式電腦斷層定位多花5~10萬元。團隊會告訴病人有這樣的選擇,提供病人最適合的定位方式。
「外掛」移動式電腦斷層,一般手術室瞬間變身複合式手術室
除了引進電磁導航系統,北榮胸腔外科後續又引進了目前全台唯一的Mobile CT,可即時提供品質清晰的影像,定位方式更加成。北榮胸腔外科主任許瀚水說,北榮是全世界和全台第一家醫院,使用Mobile CT做肺部病灶定位,這台儀器的好處是可以到處移動,不只胸腔外科,骨科或神經外科術中需要即時擷取影像時,都可以登記使用。
李怡穎說,Mobile CT和傳統電腦斷層在技術上並沒有什麼差別。用Mobile CT定位流程與放射科醫師在傳統電腦斷層室定位一樣,定位時針前進、反覆掃描,確定有定到病灶的位置;「只是同樣的情境,我們把它從胸腔電腦斷層室移到手術室,由胸腔外科醫師定位,期間可以減少病人傳送的過程,以及在檢查室、病房及手術室等待的風險。」

中間白色的圓形儀器是移動式電腦斷層掃描儀,方便移動,能讓一般手術室瞬間變成複合式手術室。(照片提供/北榮胸腔外科)
電磁導航併移動式電腦斷層定位,二次確認提升準確度
有了Mobile CT助攻,北榮胸腔外科目前使用電磁導航系統時,評估病人病灶位置及肺功能,可搭配Mobile CT定位,做二次影像確認,增加定位準確性。李怡穎解釋,這是為了避免手術時,隨著病人吸氣、吐氣的變化,在電磁導航系統定位後,可利用Mobile CT局部小範圍掃描再確認,可以立即知道電磁導航的定位針尖和病灶的相對位置,以減少病人術中吸、吐氣所造成的誤差。
現在北榮有了最新的一間Hybrid OR,電腦斷層掃描儀建置在該手術室中。「可以說全台灣醫師能想得到的定位方式,我們醫院幾乎都有了。」許瀚水說,以前病人都是在胸腔電腦斷層室醒著定位,會感覺到疼痛,「我們希望病人全身麻醉睡著,直接在手術室定位,能減輕不適。」

北榮有最新的一間複合式手術室,可一站式在手術室完成定位和手術。(照片提供/北榮胸腔外科)
北榮胸腔外科團隊力推精準定位,「目的是讓同一個病人在同一個地方(手術室),由同一組醫療團隊幫他完成定位和手術,因為我們最了解那位病人。」徐博奎說。
李怡穎補充,一站式技術讓病人直接從病房到手術室,在手術室中定位、開刀完就回病房,從定位到手術大約只需半小時,減少病人轉床及等待的時間。
表一、北榮肺結節、肺癌多樣性精準定位
| 定位工具 | 地點 | 定位方式 | 使用時機 | 優、缺點 |
|---|---|---|---|---|
| 傳統電腦斷層掃描儀 | 電腦斷層室 *放射科醫師操作 |
電腦斷層即時影像 | 術前 | 病人醒著,局部麻醉,從皮膚扎定位針在病灶上。易引起焦慮、疼痛或氣血胸,而且須從病房移動到檢查室定位,再到手術室開刀。 |
| 移動式電腦斷層掃描儀 (Mobile CT) |
手術室 *胸腔外科醫師操作 |
在手術室定位和手術。病人全身麻醉,從皮膚扎定位針在病灶上,能減少焦慮,也不需往返於病房、檢查室和手術室之間。 | ||
| 複合式手術室 (Hybrid OR) |
||||
| 電磁導航系統 | 電磁導航 | 術中 | 在手術室定位和手術。病人可以全身麻醉,也可配合不插管麻醉方式,不會暴露在輻射線中。針對比較深或接近中央的病灶,電磁導航可以用內視鏡做支氣管鏡的定位或切片;另也可以合併移動式電腦斷層掃描儀,結合兩者的優點,提升定位的精準度。 |
(資料來源/採訪北榮胸腔外科團隊,製表/趙敏)
術中不插管胸腔鏡麻醉,避免傷及聲帶降低併發症
除了精準定位,團隊在手術方式也有創新,盡力讓傷口更小,並減少插管。傳統胸腔鏡手術需要全身麻醉,會插很粗的雙腔氣管內管來維持病人單肺的呼吸,方便外科醫師手術;現在麻醉部能做到「不插管胸腔鏡麻醉」,取代過去插氣管內管,也比較不會傷到聲帶、造成沙啞或其他併發症。
徐博奎形容,不插管胸腔鏡麻醉過程就好像在做無痛胃鏡或無痛大腸鏡,病人睡著、呼吸,醫師幫他手術。但是要做到不插雙腔氣管內管,麻醉部醫師必須花更多心力掌控病人的狀況,不斷地微調,讓病人呼快或呼慢一點。整體看來,病人除了管路變少,減少不舒服,用的麻藥量也較少,術後就恢復得快。
「少管路是趨勢,麻醉科和胸腔外科都朝著此方向努力。」李怡穎說,不插管是指手術當下的麻醉方式;胸腔外科醫師則盡量減少插尿管、中央靜脈導管,以及術後的胸腔引流管等。管路愈少,併發症少,恢復也愈好,病人可以更快地出院,減少健保的負擔。
對治不同期別的肺癌,手術都可以派上用場
隨著醫療技術不斷突破,胸腔外科醫師在肺癌的不同期別,都有角色能發揮。許瀚水說,第一期、第二期肺癌是外科手術切除;第三期前期病人治療首選為手術,但如果因為腫瘤位置、大小及病人本身心肺功能狀況,醫師評估不適合手術的人,可考慮先用其他系統性治療,包含化療、放療、標靶藥物或免疫療法等,治療一段時間後,醫師若評估有需要,還是可以再用手術切除病灶。
特別是晚期的肺癌病人,因為藥物的進步,能存活得更久,但是存活久,腫瘤卻沒有消失,仍有復發或轉移的風險。許瀚水說,現在大家逐漸認知到,有些腫瘤可以先用化療、免疫治療或標靶藥物縮小,再來手術,效果甚至比一輩子用化療或標靶藥物更好。另外,有一些臨床試驗發現,第二、三期的病人先用化療合併免疫治療再開刀,也有機會突破治療瓶頸。胸腔外科醫師的角色已不再限於早期肺癌,能為病人創造更多生機。
小知識:病人常問的問題,胸腔外科醫師一次為您解惑
問:LDCT檢查發現肺結節怎麼辦,一定要切除嗎?
許瀚水:肺結節可分成3大類:一、非實心結節(又稱純毛玻璃樣結節);二、部分實心性結節;三、實心結節。如果透過LDCT篩檢出肺結節,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手術切除,醫師會評估病灶的大小和型態決定;另外,也要看病人本身的疾病史及心肺狀況評估風險。現在有「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指引」,對於不同肺結節有如何處置及追蹤等建議。
民眾發現肺結節後不要恐慌和過於擔心,如果醫師評估是良性,追蹤即可。假如所有肺結節都開刀,可能導致病人承受不必要的手術及麻醉風險,也會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
問:肺葉有病灶,需要整個切除嗎?
李怡穎:透過精準定位,可以看到比較小的腫瘤,不需要像以前發現一個病灶,就切除全肺葉;現今可以用亞肺葉切除,包含楔狀切除和肺節切除,不用切掉那麼多肺葉,保留病人的肺功能。
亞肺葉切除適合病灶較小或心肺功能較差的病人,醫師會針對病灶大小、位置和病人的狀況,決定最佳的手術方式。楔狀切除是只切除病灶和周圍局部,醫師切掉病灶,不用再分血管和分支氣管;肺節切除則要將支配到病灶所在的肺節的支氣管和血管都切掉,技術上比楔狀切除困難。

傳統以肺葉切除,現今微創手術可以針對病灶位置和大小,選擇楔狀或肺節切除,為病人保留更多的肺功能。(資料來源/北榮胸腔外科,繪製/林鈺敏)
問:微創手術有單孔和多孔胸腔內視鏡、達文西機械手臂,病人怎麼選?
徐博奎:微創手術分成胸腔內視鏡和達文西機械手臂,胸腔內視鏡又再分成單孔或多孔。胸腔內視鏡能分析病灶血管和切除病灶,北榮肺癌95%以上都是用胸腔內視鏡微創手術切除,其中,單孔胸腔鏡就占了一半,傷口只有2~3公分,復原快,病人術後約1~2天可出院。
雖然達文西機械手臂在肺部手術已有健保給付手術費,也能做到單孔,但是大部分還是要開3孔,整體花費也比單孔胸腔鏡手術高。如果要達到的目的都是把腫瘤切乾淨,醫師就會幫病人評估,到底用哪一種微創手術是最佳的方式。

單孔胸腔內視鏡手術,內視鏡和手術器械都由同一個孔進出。(照片提供/北榮胸腔外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