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醫療科技創新論壇精彩回顧

2018-12-01

2018 亞洲醫療科技創新論壇(Med x Tech Summit Asia),立法院蘇嘉全於開幕致詞提到,在數位化、智慧化的現代社會,科技創新無疑已是全球最熱門的關鍵詞,世界上所有的先進國家皆力求在這個領域發光發熱,台灣當然也沒有缺席。台灣晶圓製造位居世界尖端,同時台灣也擁有全球獨一無二的健保資料庫和全球頂尖人才,擁有雄厚的基礎,可說是全球開展醫療科技最適合的場域。中研院前院長翁啟惠院士致詞則更加點出本次論壇之重要性,他認為這個論壇對台灣及世界各國來說,皆是重要的盛會。在本次展會中,得以一窺許多新的產品、研究、醫療技術等進展,包含台灣的醫療服務、健保、肝臟移植、再生醫學、生殖醫學等。這些醫療進展,結合生物資訊銀行、生技園區建立、法規創建等,彼此合作與分享,讓整個產業邁入更新階段。
2018 年 11 月底於南港展覽館盛大舉行的臺灣醫療科技展中,亮點之一的「亞洲醫療科技創新論壇 (Med x Tech Summit Asia,簡稱 MEDTEX)」,特別策劃「CEO 觀點—跨界對話、論產業跨領域合作趨勢、觀未來醫療景況」,由生策會張善政會長擔任主持人,邀請到德國默克集團(Merck)亞太地區創新總監 Birgit Reitmaier、以色列 Teva 藥廠大中華區總經理 Larry Merisalde、日本日立製作所(Hitachi)營業管理部總經理村上聖(Murakami Sei)、美國輝達(NVIDIA)臺灣區總經理邱麗孟(Eunice Chiu)、臺灣佳世達(Qisda)副總經理暨醫療器材事業群總經理楊宏培(Harry Yang),五位專家自CEO角度帶領觀點,探討醫療科技未來潛能與挑戰!
提到創新科技對醫療健康領域未來五年的影響,Hitachi 的村上聖總經理認為,人工智慧(AI)和物聯網(IoT)技術是處理複雜大數據的最佳利器,且在醫療資訊呈現爆炸性成長的時代,AI 於醫療領域的應用將漸趨重要。Merck 亞太地區創新總監 Birgit Reitmaier 則提到,透過 AI 和深度學習技術,可加速開發新藥、新檢測方式及新商業模式,並且應用於藥物臨床試驗,讓臨床資料收集更順利,同時,也能防範偽造技術,避免偽藥。Teva 總經理 Larry Merizalde 預測製藥公司從開發、製造到商業化的過程將會有重大改革,並呼應 Reitmaier 的觀點,表示 Teva 將致力開發新技術以促進醫病之間更好的連結。NVIDIA 臺灣區總經理邱麗孟指出,高齡化社會和醫療保健專業人才的短缺,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而她認為透過基因體學、AI 和深度學習與機器學習技術,可改變預防醫學和治療方法,對醫療領域的未來影響甚鉅。最後,Qisda 副總經理楊宏培以資訊公司的角度切入,提到資訊產業跨入醫療領域的關鍵,在於整合各領域的醫療技術,以及善用 IT、AI、IoT、區塊鏈等科技。他也特別指出要「以人為核心」,從患者和醫師的角度出發,研發才能更貼近使用者。
科技融入醫療健康勢不可檔,跨領域間合作就需要更好的溝通!村上聖表示,各領域都有自己的專業術語,因此和 IT 專家或臨床醫生溝通時,需要採取不同的方式。Merizalde 分享了 Teva 與 IBM Watson 合作執行分析和監測哮喘患者的經驗,各領域專家有不同的看法和步調,尤其科技總是進展比較快速,他們很難理解藥物研發週期長以及嚴謹的法規限制。Reitmaier 則分享製藥和診斷行業都具有高度監管的性質,所以 Merck 在與診斷公司合作上也遇到衝突。NVIDIA 則透過線上平台進行跨領域整合與教育訓練,改善與醫藥界溝通不良的問題。專家認為科技業與醫院合作的挑戰還包括人事管理問題,需要更有效率地解決。但對ICT產業來說,一致看好未來所有的醫療器材都會是以人工智慧為主,因此,醫院是最好的商機!至於要如何尋找合作夥伴,有什麼條件?村上聖總經理建議,這些夥伴必須要有廣泛的知識和開闊的心胸與態度。Birgit Reitmaier 認為不論哪個國家,都在找尋創新的技術,希望亞洲公司多進行跨國合作。此外,他特別提到對於合作要抱持著「不是要搶走你們的技術,而是幫助你們」的心態,才能讓合作更加順暢。Larry Merisalde 則以Teva為例,跨國大公司建立了完整的機制與流程,使雙方合作更嚴謹。他建議新創公司需要建立內部制度,最好就是符合跨國大公司的規格,才能讓公司順利成長,即時接軌。邱麗孟總經理則提示兩個要點,第一是善加運用 AI 和大數據發展醫療,第二是要有足夠的數據量,第三則是要有合作的態度。楊宏培副總經理在最後補充,無論是技術或通路,找到頂尖的夥伴相挺,將會大幅提升成功率。
在新興且競爭激烈的產業中,每一步都至關重要,而「創新」幾乎是所有CEO提示的成功關鍵。村上聖首先強調,應用不同技術就必須互相合作,並且要有全球跨國公司的佈局策略。一直以「創新」為核心價值的 Merck 代表 Birgit Reitmaier 則提出,公司內部的多樣性有助於推動創新,而在企業的外部可尋找全世界的技術、人才、團隊,唯獨需注重三個關鍵:可應用性、差異化及商業化模式。Larry Merisalde 也同意創新的重要性,並提到 Teva 透過創新模式幫助他們走出以色列,開拓全球市場。邱麗孟總經理則表示,先追求卓越再和跨領域專家合作,如此一來能激盪出新的火花,也能開發不同的商業模式,為企業帶來更多機會。楊宏培副總經理則建議臺灣醫療公司可組成「聯合艦隊」,與大公司一同合作,登上世界舞台。
科技可以幫助產業轉型,近年來熱門如 AI、 IoT、區塊鏈 (blockchain)、CRISPR等,對醫療帶來莫大影響,讓人充滿期待與想像。
在 MEDTEX 的智慧醫療交流座談會中,關鍵探討尖端科技如何帶動產業升級!由廣達技術長暨副總經理張嘉淵擔任主持人,他開場提到,科技只是工具和平台,如何讓醫療更先進、更「客製化」才是其中的挑戰,這場邀請科技界和醫療界代表:Microsoft 亞洲健康產業營運主管 Keren Priyadarshini、美國 Mayo Clinic 智慧醫療規劃顧問 Vitaly Herasevich 醫學博士、澳洲 CSIRO 數位健康中心執行長 David Hansen,聚焦台灣智慧醫療產業的發展契機,以及當代科技為醫療領域帶來的革新與挑戰
四位專家一致贊同臺灣擁有很強的 ICT 產業與醫療系統,若將兩者結合,將能大幅提升臺灣智慧醫療發展的動能。而提到當中的挑戰,Keren Priyadarshini 根據她的觀察,點出臺灣醫療新創公司不應自我設限,因為雲端科技可以打破地理邊界,將技術與合作推廣到世界各地;她也表示,智慧醫療要發展成功,善用醫療數據是一大關鍵,但也提醒不可忽視患者的隱私權及資料的安全性。Vitaly Herasevich 則指出智慧醫療的進展,應打破傳統產業由上而下的主導模式,由第一線醫療人員主動回饋使用需求,幫助智慧醫療的發展更貼近真實所需。David Hansen 則認為臺灣技術基礎穩固,因此克服技術困難絕對不是問題,應反向思考,從各種醫療系統的缺失切入,並參考他國作法,才能找出最適合的智慧醫療發展方案。
提到當代科技如何改變醫療現況,區塊鏈成為會中的熱議焦點。醫療資訊安全一直都是推動數位醫療發展最重視的問題之一,而區塊鏈具有透明開放、去中心化以及不可竄改的特性,能在記錄下所有交易的同時,提升資料記錄的安全性。世界知名區塊鏈公司 ─ 新加坡的 NEM Foundation 北美區負責人 Alexandra Tinsman 提到,大約有 90% 健康照護的公司已開始使用區塊鏈。與傳統資料庫相比,區塊鏈提供一種更簡化且安全的交易帳單維護方法。NEM 的區塊鏈平台為「隨插即用」的資料庫,包含智慧合約、保險、醫療等資訊。然而,據此衍伸出的隱私權和政府法規沒跟上技術發展、供應商差異可能是區塊鏈面臨的問題。Extensia 執行長 Emma Hossack分享蘇格蘭的成功經驗;蘇格蘭花了一年時間教育國民醫療資訊隱私權的問題,包含技術、法規以及最重要的信任。她認為蘇格蘭的經驗可提供臺灣產官合作借鏡與參考。當患者確認其醫療資訊的安全性、一致性,將更有意願提供自己的醫療資訊給醫師,而區塊鏈、AI 科技及數位生態系統,也將讓資訊流通的更安全和更迅速。
醫學數據每 73 天會翻一倍,遠超過人類所能消化,因此需要人工智慧(AI)作輔助。美國 IBM Watson Health 臨床應用主管 Liang-Yeu Lenny Chen 博士提到IBM所開發的 AI 系統致力於整合各類數據,包含文獻、影像資料、基因定序資料等,並找出數據背後的意義,和人類做溝通,目標在於成為醫師的好幫手,而非取代。自人類基因體成功解碼及基因定序成本下降後,大幅改善醫療效率,但基因體學深似海,仍有許多待探索之處。美國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醫藥科學推廣主席 Alireza Haghighi 博士分享哈佛醫學院透過群眾募資計畫,建立平台來共享患者基因圖譜資料,幫助科學家更有效率地找出更多致病基因,造福更多患者。在個人化癌症醫療方面,來自加拿大溫哥華前列腺中心進階基因體中心 Colin Collins 主任幽默地說:「在精準醫學時代,對付癌症的方法就是預測和祈禱。」他表示癌症之所以難對付就是因為其惡性轉移,而他和他的團隊透過基因體學和生物資訊科學的方式找到驅動癌症轉移的關鍵基因,並且他們研發一套電腦運算工具,來分析和分離腫瘤基因與基質基因,並成為全球第一個證實基質(stroma)和腫瘤進程與轉移有關的科學團隊。此外,他也提到液態生物檢體(liquid biopsy)對癌症治療的重要性,該技術能幫助即時監測抗藥性的產生與否,以利調整後續治療策略。他強調,科學家一直在對付的其實是提供腫瘤生長養分的微環境(microenvironment),而非只是腫瘤本身。
眾所皆知的基因編輯科技 CRISPR,能對特定基因進行修改、剪輯,而Mammoth BioScience 執行長 Trevor Martin 所帶領其公司專注在 CRISPR-Cas12及 CRISPR-Cas13 的應用,將 CRISPR 系統當成基因搜尋引擎,有如生醫領域的 Google,利用 CRISPR 系統可快速找到目標序列片段,進而應用於醫療檢驗與診斷,大幅降低科研人員的時間與資金成本。Pacific 8 Ventures 的投資專家 Chris Shu 也在大會上與 Trevor Martin 討論近期引起全球爭議的中國基改嬰兒誕生議題。身為新創公司創辦人的 Trevor Martin 表示,他認為一家公司的核心價值是充分的溝通與透明化,這兩點對於與人切身相關的議題更顯重要,基因編輯技術已為人類社會帶來突破性的改變,所以這樣的技術在應用上切忌科學家私下秘密進行,應該要公開透明,讓更多人參與對話,才能讓科技的力量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綜觀本屆 MEDTEX 論壇,AI、IoT、區塊鏈等技術仍會持續在醫療產業扮演重要角色;而在精準醫療時代,基因體學、生物資訊學以及基因編輯科技 CRISPR 的蓬勃發展,推動精準醫療、個人化醫療更上一層樓。藉由各國產業先驅的經驗分享,在在都顯示出跨領域合作及創新的必要性。然而,專家也提醒,無論醫療科技如何發展,始終須以「人為核心」,除了完善醫療生態系統、幫助患者擁有更好的生命健康,倫理道德的議題也不容忽視,因為科技猶如「兩面刃」,端靠人類的智慧,才能將之使用得宜,發揮真正的價值。
MEDTEX 亞洲醫療科技創新論壇 醫療X科技智能跨界預見劃世代產業革新 地點:台北南港展覽館2館4樓 時間:2019.12.05-12.06
2018 亞洲醫療科技創新論壇(Med x Tech Summit Asia),立法院蘇嘉全於開幕致詞提到,在數位化、智慧化的現代社會,科技創新無疑已是全球最熱門的關鍵詞,世界上所有的先進國家皆力求在這個領域發光發熱,台灣當然也沒有缺席。台灣晶圓製造位居世界尖端,同時台灣也擁有全球獨一無二的健保資料庫和全球頂尖人才,擁有雄厚的基礎,可說是全球開展醫療科技最適合的場域。中研院前院長翁啟惠院士致詞則更加點出本次論壇之重要性,他認為這個論壇對台灣及世界各國來說,皆是重要的盛會。在本次展會中,得以一窺許多新的產品、研究、醫療技術等進展,包含台灣的醫療服務、健保、肝臟移植、再生醫學、生殖醫學等。這些醫療進展,結合生物資訊銀行、生技園區建立、法規創建等,彼此合作與分享,讓整個產業邁入更新階段。
2018 年 11 月底於南港展覽館盛大舉行的臺灣醫療科技展中,亮點之一的「亞洲醫療科技創新論壇 (Med x Tech Summit Asia,簡稱 MEDTEX)」,特別策劃「CEO 觀點—跨界對話、論產業跨領域合作趨勢、觀未來醫療景況」,由生策會張善政會長擔任主持人,邀請到德國默克集團(Merck)亞太地區創新總監 Birgit Reitmaier、以色列 Teva 藥廠大中華區總經理 Larry Merisalde、日本日立製作所(Hitachi)營業管理部總經理村上聖(Murakami Sei)、美國輝達(NVIDIA)臺灣區總經理邱麗孟(Eunice Chiu)、臺灣佳世達(Qisda)副總經理暨醫療器材事業群總經理楊宏培(Harry Yang),五位專家自CEO角度帶領觀點,探討醫療科技未來潛能與挑戰!
提到創新科技對醫療健康領域未來五年的影響,Hitachi 的村上聖總經理認為,人工智慧(AI)和物聯網(IoT)技術是處理複雜大數據的最佳利器,且在醫療資訊呈現爆炸性成長的時代,AI 於醫療領域的應用將漸趨重要。Merck 亞太地區創新總監 Birgit Reitmaier 則提到,透過 AI 和深度學習技術,可加速開發新藥、新檢測方式及新商業模式,並且應用於藥物臨床試驗,讓臨床資料收集更順利,同時,也能防範偽造技術,避免偽藥。Teva 總經理 Larry Merizalde 預測製藥公司從開發、製造到商業化的過程將會有重大改革,並呼應 Reitmaier 的觀點,表示 Teva 將致力開發新技術以促進醫病之間更好的連結。NVIDIA 臺灣區總經理邱麗孟指出,高齡化社會和醫療保健專業人才的短缺,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而她認為透過基因體學、AI 和深度學習與機器學習技術,可改變預防醫學和治療方法,對醫療領域的未來影響甚鉅。最後,Qisda 副總經理楊宏培以資訊公司的角度切入,提到資訊產業跨入醫療領域的關鍵,在於整合各領域的醫療技術,以及善用 IT、AI、IoT、區塊鏈等科技。他也特別指出要「以人為核心」,從患者和醫師的角度出發,研發才能更貼近使用者。
科技融入醫療健康勢不可檔,跨領域間合作就需要更好的溝通!村上聖表示,各領域都有自己的專業術語,因此和 IT 專家或臨床醫生溝通時,需要採取不同的方式。Merizalde 分享了 Teva 與 IBM Watson 合作執行分析和監測哮喘患者的經驗,各領域專家有不同的看法和步調,尤其科技總是進展比較快速,他們很難理解藥物研發週期長以及嚴謹的法規限制。Reitmaier 則分享製藥和診斷行業都具有高度監管的性質,所以 Merck 在與診斷公司合作上也遇到衝突。NVIDIA 則透過線上平台進行跨領域整合與教育訓練,改善與醫藥界溝通不良的問題。專家認為科技業與醫院合作的挑戰還包括人事管理問題,需要更有效率地解決。但對ICT產業來說,一致看好未來所有的醫療器材都會是以人工智慧為主,因此,醫院是最好的商機!至於要如何尋找合作夥伴,有什麼條件?村上聖總經理建議,這些夥伴必須要有廣泛的知識和開闊的心胸與態度。Birgit Reitmaier 認為不論哪個國家,都在找尋創新的技術,希望亞洲公司多進行跨國合作。此外,他特別提到對於合作要抱持著「不是要搶走你們的技術,而是幫助你們」的心態,才能讓合作更加順暢。Larry Merisalde 則以Teva為例,跨國大公司建立了完整的機制與流程,使雙方合作更嚴謹。他建議新創公司需要建立內部制度,最好就是符合跨國大公司的規格,才能讓公司順利成長,即時接軌。邱麗孟總經理則提示兩個要點,第一是善加運用 AI 和大數據發展醫療,第二是要有足夠的數據量,第三則是要有合作的態度。楊宏培副總經理在最後補充,無論是技術或通路,找到頂尖的夥伴相挺,將會大幅提升成功率。
在新興且競爭激烈的產業中,每一步都至關重要,而「創新」幾乎是所有CEO提示的成功關鍵。村上聖首先強調,應用不同技術就必須互相合作,並且要有全球跨國公司的佈局策略。一直以「創新」為核心價值的 Merck 代表 Birgit Reitmaier 則提出,公司內部的多樣性有助於推動創新,而在企業的外部可尋找全世界的技術、人才、團隊,唯獨需注重三個關鍵:可應用性、差異化及商業化模式。Larry Merisalde 也同意創新的重要性,並提到 Teva 透過創新模式幫助他們走出以色列,開拓全球市場。邱麗孟總經理則表示,先追求卓越再和跨領域專家合作,如此一來能激盪出新的火花,也能開發不同的商業模式,為企業帶來更多機會。楊宏培副總經理則建議臺灣醫療公司可組成「聯合艦隊」,與大公司一同合作,登上世界舞台。
科技可以幫助產業轉型,近年來熱門如 AI、 IoT、區塊鏈 (blockchain)、CRISPR等,對醫療帶來莫大影響,讓人充滿期待與想像。在 MEDTEX 的智慧醫療交流座談會中,關鍵探討尖端科技如何帶動產業升級!由廣達技術長暨副總經理張嘉淵擔任主持人,他開場提到,科技只是工具和平台,如何讓醫療更先進、更「客製化」才是其中的挑戰,這場邀請科技界和醫療界代表:Microsoft 亞洲健康產業營運主管 Keren Priyadarshini、美國 Mayo Clinic 智慧醫療規劃顧問 Vitaly Herasevich 醫學博士、澳洲 CSIRO 數位健康中心執行長 David Hansen,聚焦台灣智慧醫療產業的發展契機,以及當代科技為醫療領域帶來的革新與挑戰。
四位專家一致贊同臺灣擁有很強的 ICT 產業與醫療系統,若將兩者結合,將能大幅提升臺灣智慧醫療發展的動能。而提到當中的挑戰,Keren Priyadarshini 根據她的觀察,點出臺灣醫療新創公司不應自我設限,因為雲端科技可以打破地理邊界,將技術與合作推廣到世界各地;她也表示,智慧醫療要發展成功,善用醫療數據是一大關鍵,但也提醒不可忽視患者的隱私權及資料的安全性。Vitaly Herasevich 則指出智慧醫療的進展,應打破傳統產業由上而下的主導模式,由第一線醫療人員主動回饋使用需求,幫助智慧醫療的發展更貼近真實所需。David Hansen 則認為臺灣技術基礎穩固,因此克服技術困難絕對不是問題,應反向思考,從各種醫療系統的缺失切入,並參考他國作法,才能找出最適合的智慧醫療發展方案。

提到當代科技如何改變醫療現況,區塊鏈成為會中的熱議焦點。醫療資訊安全一直都是推動數位醫療發展最重視的問題之一,而區塊鏈具有透明開放、去中心化以及不可竄改的特性,能在記錄下所有交易的同時,提升資料記錄的安全性。世界知名區塊鏈公司 ─ 新加坡的 NEM Foundation 北美區負責人 Alexandra Tinsman 提到,大約有 90% 健康照護的公司已開始使用區塊鏈。與傳統資料庫相比,區塊鏈提供一種更簡化且安全的交易帳單維護方法。NEM 的區塊鏈平台為「隨插即用」的資料庫,包含智慧合約、保險、醫療等資訊。然而,據此衍伸出的隱私權和政府法規沒跟上技術發展、供應商差異可能是區塊鏈面臨的問題。Extensia 執行長 Emma Hossack分享蘇格蘭的成功經驗;蘇格蘭花了一年時間教育國民醫療資訊隱私權的問題,包含技術、法規以及最重要的信任。她認為蘇格蘭的經驗可提供臺灣產官合作借鏡與參考。當患者確認其醫療資訊的安全性、一致性,將更有意願提供自己的醫療資訊給醫師,而區塊鏈、AI 科技及數位生態系統,也將讓資訊流通的更安全和更迅速。
醫學數據每 73 天會翻一倍,遠超過人類所能消化,因此需要人工智慧(AI)作輔助。美國 IBM Watson Health 臨床應用主管 Liang-Yeu Lenny Chen 博士提到IBM所開發的 AI 系統致力於整合各類數據,包含文獻、影像資料、基因定序資料等,並找出數據背後的意義,和人類做溝通,目標在於成為醫師的好幫手,而非取代。自人類基因體成功解碼及基因定序成本下降後,大幅改善醫療效率,但基因體學深似海,仍有許多待探索之處。美國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醫藥科學推廣主席 Alireza Haghighi 博士分享哈佛醫學院透過群眾募資計畫,建立平台來共享患者基因圖譜資料,幫助科學家更有效率地找出更多致病基因,造福更多患者。在個人化癌症醫療方面,來自加拿大溫哥華前列腺中心進階基因體中心 Colin Collins 主任幽默地說:「在精準醫學時代,對付癌症的方法就是預測和祈禱。」他表示癌症之所以難對付就是因為其惡性轉移,而他和他的團隊透過基因體學和生物資訊科學的方式找到驅動癌症轉移的關鍵基因,並且他們研發一套電腦運算工具,來分析和分離腫瘤基因與基質基因,並成為全球第一個證實基質(stroma)和腫瘤進程與轉移有關的科學團隊。此外,他也提到液態生物檢體(liquid biopsy)對癌症治療的重要性,該技術能幫助即時監測抗藥性的產生與否,以利調整後續治療策略。他強調,科學家一直在對付的其實是提供腫瘤生長養分的微環境(microenvironment),而非只是腫瘤本身。
眾所皆知的基因編輯科技 CRISPR,能對特定基因進行修改、剪輯,而Mammoth BioScience 執行長 Trevor Martin 所帶領其公司專注在 CRISPR-Cas12及 CRISPR-Cas13 的應用,將 CRISPR 系統當成基因搜尋引擎,有如生醫領域的 Google,利用 CRISPR 系統可快速找到目標序列片段,進而應用於醫療檢驗與診斷,大幅降低科研人員的時間與資金成本。Pacific 8 Ventures 的投資專家 Chris Shu 也在大會上與 Trevor Martin 討論近期引起全球爭議的中國基改嬰兒誕生議題。身為新創公司創辦人的 Trevor Martin 表示,他認為一家公司的核心價值是充分的溝通與透明化,這兩點對於與人切身相關的議題更顯重要,基因編輯技術已為人類社會帶來突破性的改變,所以這樣的技術在應用上切忌科學家私下秘密進行,應該要公開透明,讓更多人參與對話,才能讓科技的力量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綜觀本屆 MEDTEX 論壇,AI、IoT、區塊鏈等技術仍會持續在醫療產業扮演重要角色;而在精準醫療時代,基因體學、生物資訊學以及基因編輯科技 CRISPR 的蓬勃發展,推動精準醫療、個人化醫療更上一層樓。藉由各國產業先驅的經驗分享,在在都顯示出跨領域合作及創新的必要性。然而,專家也提醒,無論醫療科技如何發展,始終須以「人為核心」,除了完善醫療生態系統、幫助患者擁有更好的生命健康,倫理道德的議題也不容忽視,因為科技猶如「兩面刃」,端靠人類的智慧,才能將之使用得宜,發揮真正的價值。
MEDTEX 亞洲醫療科技創新論壇 醫療X科技智能跨界 預見劃世代產業革新 地點:台北南港展覽館2館4樓 時間:2019.12.05-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