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供應鏈論壇,點亮台灣醫療科技與生技製藥疫後商機

2020-12-15

新冠疫情震盪全球產業供應鏈,不但加速企業轉型,更讓產業重新洗牌。台灣醫療科技展開幕第2天(12月4日),即邀請全球16個具指標性的公協學會遠距參與「疫後新經濟:國際醫療科技產業供應鏈」論壇,與台灣重量級的電子、醫療、生技製藥代表對話,為當今大健康產業面臨的困境找出解方、尋求合作並創造雙贏的機會。

 

論壇由經濟部工業局主秘陳佩利,以及生策會執行長錢宗良揭幕。


場次一「數位科技與疫後商機」

邀請美國先進醫療科技協會全球戰略與分析執行副總裁Ralph Ives、加拿大醫療科技協會主席Brain Lewis發表專題演講。Ralph提到美國在個人防護用品、呼吸器和檢測過度依賴進口,現正透過法規和政策強化國產國用的目標。Brian指出,疫情拖累加拿大醫療保健系統,迫使他們省思供應鏈必須更多元、重視遠距醫療可行性,改善醫療程序的效率與供應鏈產能。

緊接著登場的是亞太醫療科技協會營運副總Maryline Marquet、英國國際貿易部醫療科技產業資深顧問Neil Ebenezer、泰國醫資協會理事Nipit Piravej,及馬來西亞醫療工業協會執行長Ching Choon Siong,由廣達電腦技術長張嘉淵主持座談,以市場為出發檢視各國於醫療科技的新機遇及挑戰。Maryline點出新加坡政府對於新科技在醫療領域的推動及法規制度相當積極,也重視扶植新創並打造亞太企業總部中心。Nipit指出泰國重視病患照護,認為各國投入在醫療科技的程度與落實是最大的合作挑戰。

 

場次二「全球生技製藥供應鏈合作新樣貌」

由台北醫學大學講座教授胡幼圃主持,期許藉由座談及醫療科技展,讓台灣的生技製藥能量被看見,並指出需透過合作來強化生技製藥供應鏈的產能及研發技術平台。美國Association of Accessible Medicines協會(AAM)副總Jonathan Kimball率先發言,他特別以美國大選後的供應鏈佈局為題,揭露政府將更加重視生技製藥供應鏈的美國製造(US-made)占比、開拓美國出口醫藥產品的新市場,以現行及正在推行的法規及法案,讓容易短缺及美國仰賴進口的藥品,透過供應鏈合作同盟,彌平缺口。

英國國際貿易部生命科學資深顧問Jon Mowles則分享了英國目前在新冠疫苗發展的概況,包括大廠阿斯特捷利康正進行第三期臨床試驗,及倫敦帝國大學以不同技術平台開發的疫苗等。Jon認為研發及臨床試驗場域為台英共同合作的契機,英國學研單位及政府機構亦有豐沛能量、甚至是資金,來推動生技製藥研發的國際合作。歐洲Bio Supply Management Alliance (BSMA)執行長Franck Toussaint則以數位轉型的角度來看歐洲生命科學產業鏈的發展。Franck以為數位轉型為整體供應鏈帶來可預測的產值,同時能為價值鏈創造更多機會。更多藥廠如輝瑞、軟體公司、甚至是機場,都在運用人工智慧及數據分析為新藥篩選開發、臨床試驗、物流運輸等提升供應鏈管理的透明度及上中下游的串接效率。場次二專題演講之一、韓國生技協會國際事務處長Jurie Hwang則介紹韓國成功抗疫功不可沒的檢測量能,也提到韓國的檢測產品出口爆炸成長,還帶動了生物藥及基本用藥的海外銷售。

座談最後盤點台灣與各國可能合作的領域。馬來西亞生物經濟局(Malaysian Bioeconomy Development Corporation)資深副總Harcharan Singh認為台馬雙邊可以深化醫療器材及生技製藥委託製造服務的合作,並就龐大的清真認證產品市場,如清真認證藥品及保健品,以及國際醫療觀光推動合作方向。Jonathan提到特殊藥品、生物相似藥將是美國希望能與他國合作開發製造的。Jon回應,除了研發外,台灣在基因療法及新藥挖掘有合作空間。Franck表示BSMA樂見與台灣建立製造,和生技製藥相關的研發專案間的合作連結。

 

由於疫情遲未緩解,各國紛聚焦供應鏈的產能、效率、彈性及區域合作。無論是政府或企業帶動的供應鏈轉型,已由政策辯論,擴大到具體行動,如川普政府的美國優先,到亞洲各國增加的供應鏈策略聯盟對話。台灣在疫情成功控制之後,也需要盡快為供應鏈找到活路,在全球供應鏈洗牌的過程中,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