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醫療創新國際競爭力論壇-遠距醫療、精準醫療、細胞治療

2020-12-20

<遠距醫療> <精準治療> <細胞醫療>
 

遠距醫療挑戰與契機!健保署:2021 年正式納入健保給付範圍

 

遠距醫療大未來就在不遠處,隨著全球物聯網、雲端技術落地成熟,數據每日排山倒海而來,生技、ICT 、IoT  業者無不充滿希望,並著手開發系統導入醫院、診所等各大照護場景。不過,開發遠距醫療系統到應用、落地階段需要醫療與 ICT 、IoT 產業的跨領域協作,且挑戰將層出不窮,而雙方能否有效溝通、確知痛點,將成為遠距醫療系統的成功關鍵。

2020 台灣醫療科技展邀請產業先進針對議題深入討論,從產業不同角度理解遠距醫療現正發生的挑戰,以及未來可能的契機。

真正了解場域痛點,不要幫倒忙

生策會楊泮池副會長點出遠距醫療的潛在開發挑戰,他舉例曾於雲林的阿波羅計畫,雲林老年人口多且部分患者就診不易,交通是很大的問題。針對偏鄉年長人士應用遠距醫療需要理解到,除了服務位置與流程需要符合在地情形,更得考量到年紀大的人通常需要他人協助才會使用,若系統過於複雜,則遠距醫療的誘因將大幅下降。也就是說,開發遠距醫療服務不要為了做而做,因考量到使用者通點,並且思考場域中的醫生護士是否能順暢執行、能否改變現況,而非徒增麻煩。

生策會楊泮池副會長

另外,他也提到海外有許多華僑,比起去新加坡、英國等地方看病,他們更願意接受台灣的高品質醫療服務。若建構好遠距醫療機會,將可以擴大台灣在市場的領先優勢。

遠距醫療的基礎是打造智慧醫院

仁寶電腦沈俊德資深副總指出,遠距醫療不該止於遠距醫療,譬如仁寶電腦曾在澎湖建立社區遠距健康照護,以大數據、Open API、雲端基礎建設為核心,打造 App 紀錄市民日常生理信號、飲食活動,並且推出 Chatbot 聊天機器人提供 24 小時服務,更可用於醫院掛號。仁寶在計畫中也與澎湖三總醫院合作,提升計畫效用。

仁寶電腦沈俊德資深副總

沈俊德資深副總指出,遠距醫療能有效解決城鄉差距,彌補偏鄉醫療資源不足的現況,使偏鄉患者也能擁有跟都市患者一樣的照護資源。不過從執行面的角度來看,開發遠距醫療服務需要先打造智慧醫院,這十分關鍵。仁寶電腦正開發智慧醫院雲端整體解決方案,期望從手術室、健檢中心、病房、護理系統等方面數位升級,使端到端的訊息誤差落在 10 毫秒左右,達到可執行遠距指導手術的程度。遠距醫療正在全世界各地發生,而台灣具備優秀實力可與之匹敵,千萬要掌握契機。

掌握南向政策,跨國輸出遠距醫療軟硬體整合方案

研華科技近年也加緊投資遠距醫療市場,期望從工業電腦、物聯網供應廠的角度,促進遠距醫療生態圈。研華科技林金輝協理指出,台灣若要加速產業整合與發展,應針對相關法規、健保給付、執業範圍等限制進行鬆綁,提供足夠誘因使業者湧入市場;另外,台灣也應促進軟硬體整合商與當地醫療單位合作,了解實際執行流程與通點,以提升落地成功率。若把握這波遠距醫療機會,台灣將可能塑造出跨國遠距醫療服務,與在地電信商與營運商合作,提供海外華僑與患者遠端就診的可能性,奠定台灣遠距醫療的國際地位。

研華科技林金輝協理

林金輝協理點出,蔡政府近年實施的南向政策即是ㄧ個好機會,研華於東南亞地區佈局多年,且也收到部分東南亞電信商的合作意願。透過將軟硬體整合方案輸出國際,台灣可以打造共榮生態圈,且凝聚周圍效益,增加本土市場的活力。

遠距醫療在 2021 年納入健保給付範圍!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葉逢明主任秘書重磅宣布,2021 年將成為遠距醫療健保給付元年,健保署將撥 1 億台幣把遠距醫療納入台灣健保給付範圍,開放 50 個鄉鎮區的眼耳鼻喉科、皮膚科、急診、門診申請。急診會依照檢傷分類,每人最少補助 507 元,最多到 2,340 元;而在門診中,一次會診將補助 500 台幣。此外,健保署將在 2021 年同步評估遠距醫療資料流、申請行政流程,並思考居家服務、長照與遠距醫療掛鉤的可能性。

遠距醫療納入健保給付無非是一大法規進步,葉逢明主任秘書提到從日前亞馬遜線上藥局上線的消息可看出,生技產業的大環境正在改變,而政府機關能夠做的就是積極調整法規,鬆綁後業界蓬勃發展可想而知。

全台第 1 個 5G 診療平台落地

遠傳電信陳國正協理說到,遠傳深耕遠距醫療,打造台灣第 1 個 5G 診療平台,透過軟體即服務(SAAS)更迅速部署系統,將掛號、歸檔到後台數據回饋等服務流整合起來,打造行動化介面、遠距生理數據、遠距門診介面、PACS 檢驗報告等服務,並且記取先前應用經驗,將服務貼合醫生與患者需求,使遠距看診與實際看診一樣,只需 5 分鐘。另外,遠傳也應用遠距醫療於 3 大族群,分別是資源不足的偏鄉地區、長照、緊急救護,更與衛福部合作虛擬健保卡,未來有望導入遠距醫療服務。

不僅如此,遠傳也嘗試在高雄橫跨中央山脈到台東大武架設 5G 與 MEC 解決方案,搭載邊緣運算技術將能使訊息延遲度降低為 10.6 毫秒左右,相比先前使用 5G 與 FET 雲端從台北轉接訊號的 23 毫秒,與使用 4G 與 AWS 的雲端平台從美國轉接訊號的 249 毫秒,來得迅速許多。

遠傳電信陳國正協理

陳國正協理建議,未來遠距醫療不應只限於偏鄉,可以逐步開放到都市地區,使患者在家附近的診所就可以接受到榮總醫師的看診服務,提升全民整體健康照護。此外,目前遠距醫療照護的範圍有許多可被納入的族群,建議法規可以順應趨勢潮流開放,如此一來,遠距醫療的產業力道加大,對企業研發與創新來說都是不錯的改變。最後,隨著台灣社區高齡化,遠傳以公益角度起步遠距醫療的技術研發,然而為了活化產業商機,期望未來此可轉變為一個正常化的市場。

[內容引用自 基因線上]



精準醫療全球需求攀升,國際資源合作、加速產業鏈整合

 

左至右:行動基因 陳華鍵執行長、慧智基因 蘇怡寧董事長、食藥署 吳秀梅署長、生策會 楊泮池副會長、亞洲準譯 劉君豪執行長、有勁基因 詹佳翰創業長

 

行動基因執行長陳華鍵博士表示,以大數據對抗癌症一直是精準醫療目標之一。行動基因擁有配合臨床需求開發出的廣泛型癌症檢測能力,以及符合美國病理學會(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 CAP)與台灣第一家精準醫療分子檢測實驗室(Laboratory Developed Tests and Services, LDTS)認證的研究中心,搭配龐大的亞洲癌症基因資料庫與AI醫療大數據搜尋系統,將大幅提升臨床決策與執行輔助建議的參考價值。

慧智基因蘇怡寧執行長指出,精準醫療目前已成為全球醫療發展上的重要趨勢,包含癌症檢測、基因檢測、母胎兒醫學等領域都有精準醫療的應用,根據市場研究公司Frost & Sullivan機構預估,2025年預估將會有超過新台幣4兆元的市場規模,面對全球對於精準醫療的需求攀升,慧智基因加速檢測業務的產品開發與產業鏈整合,並長期與國際基因檢測權威Illumina和Roche等進行合作,共同在台開拓精準醫療業務的相關服務。

亞洲準譯執行長劉君豪指出,現今基因定序成本大幅下降,實現高通量基因定序的應用可能,再加上微生物體(microbiome)研究崛起,使得病原微生物體次世代定序(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mNGS)成為精準醫療中相應而生的尖端領域。目前全球只有美國、中國在發展mNGS,亞洲準譯在今年成立臺灣第一家mNGS實驗室,帶動臺灣進入全球mNGS領域的前段班。

有勁基因在2010年發跡於台灣,並在2017因由英國上市公司Premaitha Health收購而躍上國際舞台。有勁擁有台灣首張Illumina NGS CSPro認證,且近年來致力於非侵入性產前染色體基因篩檢(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 NIPT),且擁有最先進的DNA分析技術來開發安全、快速且更精準的基因檢測服務,同時擁有完整的實驗室與生物資訊部門,在與亞大基因科技合作後更優化其分析運算、計算架構和研究實務應用流程。在不需額外擴稱硬體設備建置成本的前提下,如以GiAB官方Illumina WGS 40X PE150bp定序數據,來執行BWA-MEM及GATK4分析流程,最短可在2小時完成,且Spot叢集運算成本不到10美元;如在高擴展性方面,傳統需耗時3個月以上的群體聯合基因分型及插補分析流程,現在可以在2天內,就完成1,500個全基因體群體聯合基因分型分析。


食藥署吳秀梅署長與各與談人針對臺灣精準檢測(LDTs)產業創新科技與優勢議題探討。吳秀梅表示,目前有十家公司申請通過LDT認證實驗室,行動基因搶先成為全臺第一間LDT認證實驗室,她對臺灣的實力很有信心,她歡迎想要申請的公司,可先到衛福部諮詢輔導。

 




台灣細胞治療發展優勢:頂尖醫療技術和特管辦法

 

台灣醫療科技展的「台灣醫療創新國際競爭力論壇」聚焦於遠距醫療、精準醫療、細胞治療等,都是生技產業是下一個要努力的目標。

衛生福利部於 2018 年 6 月,發布「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修正條文(簡稱:特管辦法),開放 6 項細胞治療技術,適用對象包括自體免疫細胞治療,用於標準治療無效的癌症病人與實體癌末期病人;自體軟骨細胞移植用於膝關節軟骨缺損;自體脂肪幹細胞移植用於大面積燒傷及困難癒合傷口等,進而大大推動台灣細胞治療的發展。

三顧生醫 唐洪德 總經理

三顧生醫唐洪德總經理提到,台灣頂尖的醫療技術就是細胞治療競爭上的最大優勢,加上特管辦法的通過,使得細胞治療發展越來越快速。以自己公司的細胞療法為例,主要是從日本 CellSeed 技術授權,後來在台灣取得核准上市,比日本還順利。CellSeed 後來決定與他們成立合資成立「日生細胞生技」,成為投資上新的優勢。

訊聯生技 蔡政憲 董事長

訊聯生技蔡政憲董事長提到,除了台灣醫療品質的優勢之外,特管辦法的通過是另一個優勢,包含品質控制、動態管理、病例追蹤,都具有彈性,符合產業界的需求。特別是案例的累積,累積更多實證,是為了銜接再生醫療製劑的開放,去蕪存菁,找出最有療效的細胞療法,再進一步開發成有用的細胞治療製劑。

長聖國際生技 黃文亮 總經理

長聖國際生技黃文亮總經理提到,在細胞治療產業中,細胞的取得、原物料、品質控管、檢驗都需要不少的成本,使得到最後產品,都需要上萬塊,對患者來說都是很大的費用。若能在過程中降低成本,可能需政府的幫助,以及前端跟學研單位、臨床單位好好合作,做好品管、製程,才能給患者最合適的價錢。另外,有些臨床試驗太短無法看出療效,也需要重新思考設計。

艾默生醫 李興懋 總經理

艾默生醫李興懋總經理提到,以他們的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退化性軟骨(退化性關節炎)為例,原先在 2014 年提出該療法的查驗登記,第一期臨床試驗其實很快就進行完,但沒有先前沒有細胞治療案例,審查很久,直到特管辦法發布,補上他們一些的臨床數據,其療法在 2019 年年末,成為台灣被衛福部核准的第一個退化性關節炎幹細胞療法。另外,未來數據的追蹤,包含真實世界數據(RWD)或真實世界證據(RWE)都可能成為另一個發展優勢。

衛福部醫事司 劉越萍 司長

衛福部醫事司劉越萍司長,也預告今年 12 月底會在開會,進行修正,再生醫療製劑草案,也預計明年初推出。

[內容引用自 基因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