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Q 臺大醫全球首創AADC缺乏症基因治療,罕病兒重獲新生

2023-09-22

臺大醫全球首創AADC缺乏症基因治療,罕病兒重獲新生
第25屆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 
醫療院所類特色醫療組金獎

臺大醫全球首創AADC缺乏症基因治療,罕病兒重獲新生
文/趙敏
2023-09-22
臺大醫院基因醫學部AADC缺乏症治療團隊。(照片提供/臺大醫院基因醫學部)
罕病病友人數少、缺乏藥物,是照護者與醫師心中共同的痛。臺大醫院基因醫學部費時16年,投入藥物研發和臨床試驗,在2010年完成全球首例AADC(芳香族L-胺基酸類脫羧基酶)缺乏症的基因治療,這項基因治療藥物更在2022年獲得歐洲藥品管理局(EMA)上市許可,讓罕病的基因治療看到一絲曙光。

正常的孩童在3個月時通常會有頭控能力、6個月可以坐起來,看著孩子成長,令父母感到歡喜。然而,台灣每3~5萬人會有1人罹患先天代謝異常疾病AADC缺乏症,以全球統計來說,每3個病例就有1例來自台灣。因為帶有此基因缺陷的人數少、集中在台灣與東南亞,國外對於開發此類藥物興趣缺缺。
這群孩童因缺乏酵素AADC,難以合成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腎上腺素與正腎上腺素也不足,臨床表現為低張力、躺著無法動彈、情緒不穩,出現動眼危象(雙眼上翻或眼睛偏斜某方向)、自律神經系統功能失調等。有的人症狀會持續6~8小時或每2~3天就發作一次,不利於餵食和成長;以往無藥可醫,病童很難活超過5歲。
自己的罕病自己救,藥物研發、臨床試驗都在台灣
「我們當醫師的責任就是幫病人找到治療。」臺大醫學院前教授、臺大醫院小兒部暨基因醫學部前主治醫師(現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精準醫療中心特聘研究員)胡務亮在第25屆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頒獎典禮上演講時說。
2007年財團法人罕病基金會育成AADC缺乏症病友聯誼會,剛好有一位家屬是醫學相關背景,他爬梳資料,發現帕金森氏症有AADC活性喪失、造成多巴胺缺乏的現象,於是與胡務亮討論,開啟臺大醫院基因醫學部尋找致病機轉,並多次與日本、美國跨科部討論治療的可行性。
罕病基金會在隔年啟動「罕見疾病臨床試驗計畫補助辦法」,協助本土臨床試驗。2010年臺大醫院獲得衛福部同意,以恩慈療法恩慈療法(compassionate use)是指病情危急或重大的病人,在國內無任何可替代藥品供治療,或經所有可使用的治療仍沒有反應、疾病復發或為治療禁忌等而申請使用經科學性研究,但尚未核准上市的試驗用藥。完成全球首例AADC缺乏症孩童的基因治療。
臺大醫院基因醫學部主治醫師徐瑞聲說明,AADC缺乏症治療是以腺相關病毒為載體,包裹AADC基因後注射,早期是在頭上置入鋼釘再定位;考量孩童的頭圍小、顱骨較軟,現今透過立體定位在孩童頭部精準定出施打位置,以機械手臂將長針注射藥物到腦中基底核的殼核(putamen),因殼核直接受到多巴胺製造缺失影響而成為基因治療的標的,最小已能治療小於2歲的病童。
AADC缺乏症治療以腺相關病毒為載體,包裹AADC基因,以外科手術注入腦中的殼核。(資料來源/臺大醫院基因醫學部,繪製/林鈺敏)
基因治療就是重生的那一天,及早接受治療效果愈好
「基因治療就是他們重生的那一天,而且基因治療是治本,」臺大醫院基因醫學部主任簡穎秀說,病童年紀愈小時接受治療,效果愈好。通常AADC缺乏症病童平均被診斷的年齡是3歲,但是請家長回顧,孩童可能出生2、3個月就有症狀。先前臺大醫院比較過1歲半和8歲接受治療的病童表現,1歲半的病童治療後可以走路和上學,甚至能說一些簡單的話;另也觀察到,本來症狀就比較輕微、營養底子好的病童,及早接受治療,也較有潛力改善病況。
「家屬關心的是治療效果能持續多久?第一例接受治療的病童,現在也活超過10年了,看起來藥效可以持續很久;第二個關心的是能不能變成正常的孩童?」簡穎秀說。接受基因治療後,有語言能力的孩童其實不多,但從完全不能動,到可行走的孩童(含獨立或需要幫忙)占40%,和完全無方法治療已有顯著的差別。
有了基因治療,更促使團隊開發篩檢工具3-OMD血片,2013~2016年臺大醫院推動AADC缺乏症新生兒篩檢先驅計畫,全台99.5%的新生兒都有做此篩檢。簡穎秀說,3-OMD是多巴胺代謝途中的一項指標,AADC缺乏症的病人驗出來的指標特別高,醫院會為孩童進一步安排基因檢測。
現今臺大醫院神經科或新生兒科醫師對於AADC缺乏症臨床表徵也更了解,能與腦性麻痺區分。如果經基因檢測確診為AADC缺乏症,醫師就會給予藥物治療,並向家屬解釋接下來可能遇到的問題,如:孩童吃奶的狀況不順、體重太輕等,請物理治療師或營養師介入,讓孩童的發展盡量不受到病情影響。
「治療這樣的病人需要整合的團隊。」簡穎秀說,臺大醫院治療AADC缺乏症採跨領域合作,包括骨科、外科、特殊牙科、胃腸科、神經內外科、遺傳科、耳鼻喉科、復健、營養、心理等多面向介入。其中特別的是,物理治療師的人脈網絡廣大,跨院與振興醫院復健科水療中心連結,讓AADC缺乏症的孩童可以透過水療,施展肢體和訓練肌肉。
臺大醫學院前教授胡務亮與AADC缺乏症病童互動。(照片提供/臺大醫院基因醫學部)
台灣之光,罕病藥物研發和取證路卻顛簸
AADC缺乏症病童經臺大醫院的基因治療後,個案5年存活率達93.5%,吸引美國生醫公司Agilis Biotherapeutics主動聯繫,2015年成功簽署產學合作技術轉移計畫。後來Agilis Biotherapeutics被美國藥廠PTC Therapeutics併購,在法國、德國推動「擴大取得」(Expanded Access Program,簡稱EAP)根據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的定義,EAP是指研究藥品的使用,主要作為診斷、監測或治療病患疾病或狀況的目的。
對於疾病終末期、罕見疾病、治療失敗或其他無法獲得標準治療的病患來說,等待新藥或新治療的正式批准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EAP可以提供一種機制,讓病患能更早地接受到這些治療。
此外,EAP還能增加醫療選擇的公平性。因為在標準程序下,只有參與臨床試驗或具有特殊條件的病患才能接受尚未批准的治療,EAP 則可擴大適用病患的範圍,讓更多的病患有機會參與這些治療,減少治療選擇的限制和不平等。
,並在美國展開臨床試驗,嘉惠更多病人,而英國目前已核准該藥物上市。
2022年,基因治療藥物Upstaza™(學名Eladocagene exuparvovec)獲得歐洲藥品管理局授予上市許可,成為全球唯一通過歐盟認證治療AADC缺乏症的腦部基因治療藥物。
然而,礙於各國法規不一,這款由台灣醫界研發的罕病藥物,還在等待衛福部食藥署審查,能否納入健保也是未知數。目前台灣AADC缺乏症的病童無法使用基因治療,只能靠口服藥物或貼片根據罕病基金會資料,AADC缺乏症目前主要的藥物有以下幾種:
1.多巴胺激動劑,如:溴隱亭(Bromocriptine)、Pergolide或是Neupro貼片。
2.單胺氧化酵素抑制劑(MAO inhibitors),如:Parnate(tranylcypromine)為主。
3.其他藥物:抗膽鹼類Trihexyphenidyl(即Artane)或採用維生素B6(Pyridoxine)、L-DOPA等。
彌補多巴胺不足。
罕病基金會在2022年舉辦「台灣首次基因治療AADC缺乏症研發獲歐盟上市許可」記者會,病童與家長受邀出席。左二為罕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左一為時任董事長林炫沛、右二為臺大醫學院前教授胡務亮。(照片提供/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
身為「台灣之光」,臺大醫院基因醫學部獨步全球,研發AADC缺乏症的藥物與篩檢方法,但是過程並非一帆風順。胡務亮曾在接受其他媒體訪問時回顧,當時對基因治療的爭論,到底是「技術」還是「藥物」,因此無法獲得太多政府的協助;即使2010年完成首例恩慈療法,還剩下一些病毒載體,他想申請正式的臨床試驗,卻卡在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生技醫藥國家型科技計畫、人體研究倫理審查委員會等各方認定問題,研究計畫的錢下不來,治療一度面臨停擺。
幸好,團隊不是孤軍奮戰,在艱困時刻獲得外部資源支持。2010年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捐贈1,100萬元給罕病基金會,用於基因治療研發與照護病人,宛如及時雨,讓計畫得以延續,臺大醫院基因醫學部終能執行臨床試驗第一、二期。
憶起研究過程中的難關,簡穎秀說,2013~2016年推動新生兒AADC缺乏症篩檢,共篩檢160,952人,找出5位確診個案,卻因預算不夠,只好暫時中斷篩檢。回顧2016年,當時雖然已做完第一個正式的臨床試驗,但是後續沒有廠商可來協助、繼續將藥品開發完成,並取得藥證商化,「那時我們還沒有一個永續發展的計畫,只好先停止新生兒篩檢,等到後續藥物的開發流程更可行時,再重啟篩檢。」
臺大醫院基因醫學部累積紮實的動物試驗、臨床照護及人體試驗成果,2016年獲得PTC Therapeutics的經費支持,展開臨床試驗二B期,到2020年共完成30例個案治療,也在同年重啟新生兒篩檢計畫至今。
連競爭者也跟隨,臺大將發表治療照護指引造福更多罕病兒
走過風風雨雨,臺大醫院基因醫學部在AADC缺乏症的基因治療成果傲視全球,包含治療年度最早、治療病例數最多、能治療最小年紀的孩童,注射的部位也最淺和安全,獲得兒科聖經級教科書《Nelson Textbook of Pediatrics, 21st Edition》引用。國際上也出現追隨的競爭者,如: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在臨床試驗第一期有7位AADC缺乏症病例參與。
「現在有治療方法了,可能會有更多醫師想知道自己手上有沒有這樣的個案、要怎麼處理。有共識、有指引是很重要的,所以目前我們在做的是把這些指引整理出來,已經寫得差不多了。」簡穎秀說。
治療罕病是一條漫漫長路,以往罹患此病如同絕症,現今臺大醫院基因醫學部擁有最成熟的AADC缺乏症基因治療技術,除了協助東南亞國家新生兒血片篩檢,也將發表治療照護指引、爭取藥物納保,持續發揮國際影響力,為更多罕病兒翻轉人生。
小知識:家中有AADC缺乏症病童的父母,如果有生下一胎的計畫,需要做什麼檢查?
臺大醫院基因醫學部主治醫師徐瑞聲說,AADC缺乏症是神經傳導物合成的體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父母雙方各帶一個缺陷基因(DDC基因,在第7號染色體短臂7p12的位置上),即使父母不會發病,但是生下來的小孩每一胎有四分之一的機率,會遺傳AADC缺乏症。
(繪製/林鈺敏)
徐瑞聲說,如果父母已經生下一個AADC缺乏症的孩子,之後想要再生育,建議可以做試管嬰兒,去挑沒有帶到兩個隱性基因的孩子。另一種方法是自然懷孕後,做絨毛膜取樣或羊水檢查,「可是就會面臨要不要留下這個孩子的問題。」一旦確定孩子罹患AADC缺乏症,家長可能難以接受,醫院可提供遺傳諮詢或心理諮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