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12-12

吳院長以長庚醫院在口腔癌治療的成就為例,說明 SNQ 認證如何推動創新並促進國際化。他指出,長庚醫院的研究成果已超越美國 MD Anderson 醫院,並影響國際腫瘤分期標準。此外,吳院長提到,SNQ 認證的評估方法涵蓋結構、過程及結果三大層面,並通過文件審查、現場審核與國際評估三階段進行,確保其全面性與公信力。
臺灣在提升醫療品質上的努力不僅局限於國內,還積極參與國際合作。例如,臺北榮總與菲律賓醫師協會合作,推動遠距醫療技術的應用,並為菲律賓偏遠地區提供醫療資源與技術支持,成為跨國合作的典範。
亞太地區跨國協作新藍圖:醫療品質指標 MQI
年會後半,專家座談聚焦於亞太地區的協作機會與實踐方案。臺北榮總副院長 李偉強 主持座談,與來自菲律賓、泰國及馬來西亞的專家共同討論如何在亞太地區建立 醫療品質指標(Medical Quality Indicators, MQI) 和案例分享機制。
泰國私立醫院協會理事長 Paiboon Ekseangsri
馬來西亞醫院協會理事長 Datuk Dr. Kuljit Singh
菲律賓醫院協會理事長 Jose Jr. P. Santiago 提到,醫療品質指標的統一化有助於縮小亞太地區內部的差距,並為政策制定提供依據。泰國私立醫院協會理事長 Paiboon Ekseangsri 表示,透過文化背景與資源整合,可以實現地區醫療服務的均等化。馬來西亞醫院協會理事長 Datuk Dr. Kuljit Singh 則分享該國在 COVID-19 疫情期間公私醫療資源整合的經驗,呼籲各國強化協作,建立醫療資源共享平臺。
智慧醫療成為本次年會的另一大討論焦點。David H. Freedman 在演講中強調,亞太地區在智慧醫療發展上具有巨大潛力,例如臺灣的數據基礎設施與泰國的電子健康記錄(EHR)系統。他指出,智慧醫療的實踐需注重數據隱私的保護與政策的支持,以確保技術應用的安全與高效。
菲律賓醫院協會理事長 Jose Jr. P. Santiago
此外,Jose Jr. P. Santiago 提到,遠距醫療技術可以有效解決偏遠地區的醫療可及性問題,尤其是在分散於超過 7,000 個島嶼上的菲律賓。他表示,與臺灣的合作使菲律賓在智慧醫療技術的引進上已經取得重大進展。
亞太醫療品質的未來:跨國合作與技術創新雙引擎
本次年會的舉辦,標誌著亞太地區醫療品質合作的新起點。會議中,專家一致認為,通過建立統一的醫療品質指標與推動智慧醫療技術的共享,亞太地區能在全球醫療品質提升中發揮更大作用。
吳明賢院長強調,臺灣的 SNQ 認證已被國際醫療界接受,並納入多項全球醫療標準中,未來將繼續推動其國際化發展。菲律賓、泰國與馬來西亞的專家也呼籲,通過深化區域合作與標準共享,亞太地區有望建立起具有普惠性與現代化的醫療體系。
儘管亞太地區在醫療品質提升上擁有無限潛力,但資源分配不均、政策協調難度大等挑戰仍然存在。專家建議,各國需加強跨國投資與技術交流,並結合文化特點制定符合地區需求的解決方案。本次年會的成功舉辦,不僅展現亞太地區在醫療品質提升上的進展,也為未來合作奠定基礎。對於未來,隨著智慧醫療技術的推廣與國際合作的深化,亞太地區有望成為全球醫療品質提升的先驅。
本文轉載自基因線上,原文連結:https://geneonline.news/asia-pacific-forum-on-healthcare-quality-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