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展單位列表
關鍵字搜尋

國立成功大學 / 陳俊延副研究員團隊

本團隊以創新複合式微藻處理技術突破以往廢水處理中生物處理階段常遇到效果不彰之瓶頸,不僅可大幅改善動物飼養環境,且可有效降低廢水處理成本,友善鄰里,更可從中衍生出額外經濟效益,帶領一向被視為高污染之養豬產業升級。另外在工業廢水方面,則大幅節省用水量及降低污泥產生量,一樣能有效減少廢水處理費用,讓更多廠商願意確實投入廠內減廢,達到環境與利益兼具之雙贏局面。經過實證,利用本團隊開發之創新微藻廢水處理技術可有效將畜牧廢水中的COD、BOD、總氮及總磷在短期時間內降至放流水標準,可直接澆灌農田,或者經過簡單處理後用以清洗豬舍,而所生成之微藻藻體後續則可往飼料添加劑與有機肥料進行開發。在工業廢水方面,結果證實,本技術可有效處理異辛醇等石化廢水,兩天內便將1900 mg/L之COD值降至97 mg/L,達到放流水標準,且可有效處理高濃度異辛醇原廢水,COD去除效率有七成之高,顯現卓越處理效能,而生成之藻體將作為輔助性燃料增加燃燒熱值,也可往生質燃料進行開發,打造低排放甚至於零排放之永續環境,並貫徹我國「循環經濟」政策,提高經濟價值並達到永續經營之概念。
本團隊的創新微生物廢水處理技術,可有效淨化廢水,不但減少了廢水處理程序,需投入資金少、處理穩定性高、操作簡易,如此永續循環且親民的系統實為業界首創,與市場有高度區隔,因而具有獨佔性。全球養豬產業年產量達10億頭,估計市場達到5000億以上,而工業廢水處理市場更是龐大,預估已有2兆新台幣以上之規模。相信本團隊能以此創新廢水處理系統快速增加市場佔有率,初期目標以台灣為主,市場佔有率可達1-5%,而中長期目標期望能拓展至世界,預估總佔有率將提升至15%以上。而利用本處理技術淨化廢水的同時,轉化生成的藻體也可往具有高經濟價值微藻進行開發,包括了肥料、水產營養補充劑、生質燃料等,因此可大幅增加獲利空間,更有利於後續市場佔有率拓展。
合作項目與需求
1. 畜牧廢水處理
2. 工業廢水處理
3. 微生物製劑

國立清華大學 / 張禎元特聘教授團隊

本技術結合機電整合研發團隊針對復健動作量測所需,開發感測裝置、穿戴式結構以及周邊機電系統。此技術能夠使用人體姿態測量系統協助治療師能快速地且準確地掌握病患復健姿態,能提升整體復健效率,使得在較少人力情況之下,依然能夠維持相當地醫療品質;此外能紀錄病患姿態資訊,提供醫護人員有說服力且客觀的量化數據去說明治療的成效,亦是人體姿態測量系統的潛在功效;更進一步更可以透過日常動作的分析,協助醫生及早發現,病患身上的不適與日常生活不良習慣有關能夠及早從根本原因下手處理。是一相當具有潛力且值得發展的技術。
本技術以醫療需求為出發點,透過機電整合以及感測器訊號融合,在進行復健的同時,更可即時感測病患各肢體的動作,能將復健資訊數位化,使傳統人工復健數位化以及智慧化。本技術已獲台灣以及美國發明專利,且技術成果已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上,備受國際之肯定。

國立清華大學 / 葉秩光教授團隊 - 博信生物科技

微氣泡顯影劑為一種由磷脂質所形成之單層微小氣泡,其具有極小之粒徑可順利通過肺循環進入身體各個部位,增強血液在超音波造影時之訊號強度,令細小血管能於超音波檢查中被清晰地呈現。

經過長期的開發研究,博信生物科技(團隊成立之新創公司)成功找出控制微氣泡粒徑之關鍵因子。透過精確地調整脂質配方,博信生物科技產製了具有最小粒徑之商化微氣泡顯影劑。此系列微氣泡顯影劑具有低栓塞風險,高影像清晰度與較強之腫瘤灌流能力,能有效提供完整之灌流訊息,協助醫師在各種對比增強超音波的應用中實現定量之診斷。目前產品已進入人體臨床試驗階段(USFDA, TFDA)。
合作項目與需求
1. Out-licensing/Co-development of ultrasound drug delivery system.
2. Out-licensing/Co-development of ultrasound contrast agent in cancer diagnoses.
3. Co-development of ultrasound drug delivery system for enhanced cancer therapy.

國立清華大學 / 陳新教授團隊

國立臺灣大學 / 忻凌偉主任團隊

腸躁症是一種常見的慢性腸胃功能失調,特徵是反覆發作的腹痛伴隨著腹瀉或便秘,影響患者的日常活動與社交工作。嚴重腹痛是腸躁症病人求診的主因,臨床腸胃科門診病人中,有10-40%的案例與腸躁症有關。在八大主要工業國家中,估計腸躁症造成的相關花費每年可超過410億美元。現今臨床上的藥物雖可緩解腸躁症的腹瀉或便秘症狀,但對於困擾患者的腹痛效果有限。臺灣大學針對腸躁症腹痛這項高度未獲滿足之醫療需求,結合臺大醫院腸胃專科醫師、醫學院生理研究所腸胃生理學家及創新藥物研究中心藥物化學家等跨領域學者,組成治療腸躁症腹痛的首發型新藥研發團隊。先從腸躁症患者的直腸切片中發掘一種新的蛋白質作為新藥標靶,接著以阿朴啡生物鹼為起點設計與合成一系列新化合物,在先導化合物優化後,得到具有良好腸道止痛效果、低副作用與毒性的候選藥物DC105。相較於現有市場上的腸躁症藥物,DC105展現更強的口服止痛藥效與較高的安全性。DC105是一種首發型的新成分新藥,已完成多國專利佈局,預計兩年內完成試驗中新藥(IND)申請。由於治療腸躁症腹痛的藥物為具有龐大市場之未滿足醫療需求,預期DC105上市後每年的營收可達數十億美元,並且可以讓腸躁症患者的健康與生活品質獲得大幅改善。

國立臺灣大學 / 李心予教授團隊

目前臨床上治療因慢性腎臟病,癌症及愛滋病引起的貧血,大多以蛋白質藥物-紅血球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或其衍生物為主為主,且市場極大。但這種藥物不僅有製造成本昂貴之缺點,最近研究也發現長期投藥會造成許多生理副作用。因此,當務之急便是開發成本相對較低卻有效的小分子藥物來取代EPO的使用。
本新藥開發根植於李教授長期在相關領域的領先基礎研究成果,結合國家衛生研究院團隊在藥物開發之卓越經驗,並已取得主要候選藥物的美國專利保護(US9034820B2)。在動物模型的生理實驗當中也確認其藥效,急性毒理實驗也證明候選藥物的安全性。初步實驗皆指出此藥物在目前的市場上擁有極大的競爭優勢。未來預計要研發其它OMPT的衍生小分子藥物,以做第二代產品的準備並加強整個產品線專利保護的廣度及深度。國衛院生藥所在小分子化合物的篩選、合成、修飾能力配合李教授開發出的獨特高通量活性快篩系統,能讓本團隊在開發新的衍生化合物上縮短時程,擁有極大的競爭力。
技術優勢:本團隊長期致力於小分子藥物於紅血球生成的研究,目前在細胞以及動物實驗上皆已證實水解磷酸脂受器促效劑OMPT能夠有效地促進紅血球之分化,且已經獲得美國專利。其開發成本相對於傳統蛋白質藥物來得低廉,未來市場龐大。

國立臺灣大學 / 楊鏡堂終身特聘教授團隊

本團隊突破現行分子診斷技術的限制,提出一套新的快速核酸檢測平台,在無精密儀器及設備情況下,以一步到位的方式完成核酸萃取、基因片段擴增、擴增片段偵測及結果判讀。主要設計概念是將全套分子診斷步驟整合於單一紙基底晶片,操作如同驗孕棒一樣快速簡單,僅需一滴粗萃取液,在恆溫環境下完成所有反應,以肉眼直接判讀結果。整個檢測過程只需花費15分鐘,期間不需要其他試劑。檢測齒舌蘭輪斑病毒時,此平台的靈敏度可達1億倍稀釋量,且不受植化素及基因組DNA的干擾。藉由此整合型紙基底晶片的發展,分子診斷不再需要複雜步驟及儀器設備,不但是一種可攜式裝置,更可以大幅降低各項成本及一次性廢棄物。這種操作容易、反應快速、價格合理的分子診斷裝置已能檢測多種病毒。未來應用於即時診斷及預測時,能快速且直接地提供病原資訊,使第一線作業人員能立即做出正確的處置。
合作項目與需求
1. 授權合作
2. 新創公司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雲林分院 / 黃瑞仁院長團隊

高水平的就醫品質與優質安全的工作環境,是醫院永續經營之重要指標,隨著物聯網技術之蓬勃發展,各種室內定位與追蹤之應用服務,具備在醫院實現的可能,全球室內定位相關市場在2022年上看四百億美金,潛力無窮。目前常見之室內定位系統,係透過建築物內之定位器(Beacon),進行三角定位,此方法之精確度,易受人潮影響,誤差大,且現有市售之Beacon,不具追蹤功能,擴充性低,安裝與維運成本高,不適合大型醫院。基於上述缺點,本團隊研發具指向性天線之定位器Lbeacon,能調整訊號發射角度,定位精度為三至五公尺,不易受人潮影響,維護成本低,並同時具備導引與追蹤功能。基於Lbeacon,我們發展一個以標準建築空間模型為基礎之室內定位系統BeDIS,提供室內導航與物件追蹤之服務,其中,定位系統安裝與維運工具已獲美國發明專利。BeDIS已成功導入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可提供民眾門診區之導引服務,加快就診速度,減少在院停留時間,有效提升服務品質與避免交叉感染,同時,針對病房與護理之家,BeDIS可提供醫護人員物件定位與追蹤服務,自動完成醫療設備盤點,有效提升工作效率,並即時回報病人位置,避免安全意外。本團隊正積極進行技術轉移與籌設新創公司,進行商業運營,協助客戶建置室內定位系統與應用服務。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雲林分院 / 黃瑞仁院長團隊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 張忠誠教授團隊

本團隊所開發之AI養殖管理系統具有模組化特性,包括全域IoT、AI投餌、智慧化影像行為監控與分析、箱網自動浮沉、旋翼機、ROV、大數據分析、雲端平台等技術模組,各模組可互相整合並進行資料蒐集及分析以提供AI學習,研發成果有利於產業應用推廣,除可供台灣養殖業使用外,亦可以Turnkey Solution外銷全球。
AI資料蒐集及貼標籤的成本極為昂貴,加上本校擁有特殊優勢如:養殖場域及經驗豐富的養殖專家,本計畫所蒐集的水生生物資料(目前已有海鱺、吳郭魚、花枝、龍蝦)極為珍貴且具有獨特性,可供全球產官學應用。
依據本團隊之漁經專家評估,以四口箱網為例,本系統之全域IoT系統配合自動化可節省人力;其魚隻異常行為分析技術可增加魚隻存活率;AI投餌可減少殘餌率。整體而言可節省人力40%,魚隻存活率增加10%,殘餌率減少10%,估算獲利率至少可增加2成,且箱網數增加,獲利率增加更明顯。另外,本系統所蒐集之大數據尚可包括各種水文環境及氣象資料,結合投餌歷史資料及魚隻成長曲線資料,可進行魚隻成長之優化管理,使魚隻飼養成本降低,漁民獲利增加。本系統之關鍵技術、零組件、原料及設備需求,本團隊皆可掌握,有利於推廣扶植各種規模的水產養殖業者。
合作項目與需求
1. 全域IoT系統-產學合作技術服務
2. 水下生物監控與分析系統-產學合作技術服務
3. AI魚隻身長自動量測系統-產學合作技術服務
4. AI投餌系統-產學合作技術服務
5. 自動化箱網沉降系統-產學合作技術服務
6. 海洋雲養殖資料-資料使用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