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展單位列表
關鍵字搜尋

臺北榮民總醫院 / 廖文輝主治醫師團隊

智能聽力檢測應用系統 應用於潛藏性聽損
潛藏性聽損患者不容易在初期被查覺,往往都是等到聽不清時才就醫治療,進而造成無法回復的困境。有鑑於此,一個具備準確、便利及普及化之早期聽力檢測工具將有助於潛藏性聽損患者之發覺,以幫助他們達到早期治療之目的。本團隊於此次申請案中提出一個創新的智能聽力檢測應用系統來試圖解決上述之問題。此提出系統主要包含: (1)聽力量值應用程式( Ear Scale App )、(2)智能大數據應用系統、(3)機器學習雲端監測系統及(4)多種噪音情境之主動式抗噪演算法等四個部份,它有別於傳統大型聽力檢測儀器與檢測隔音室的限制,期能透過本團隊所開發之App及耳機於非聽力檢測隔音室下進行聽力篩檢。此概念也於近年在北市天母國小的學童純音篩檢活動中被證明可行性,我們從實驗結果發現此系統不僅能早期檢測出潛藏性聽損學童,其量測出之數據與專業量測聽力檢測儀器結果相似。此外,本次提出之系統也整合大數據與人工智慧技術來建立多變量的預測模型,以進一步分析使用者未來之聽力變化。總結來說,本團隊提出一個創新的聽力篩檢系統並結合AI與大數據之技術來進一步的分析使用者之聽力情況。進而希望透過此系統讓潛藏性聽損使用者進行居家自我檢測、追蹤聽力狀況協助聽能復健。
合作項目與需求
1. 將經由技轉或是健教合作模式(醫療健檢集團或技轉公司) 。
2. 與醫療診所或醫院合作:使用協助聽檢與監測聽損模組。
3. 執行例行性聽檢或年度聽力篩檢活動,例:學童,以個人、班級、年級或學校為單位。
4. 推廣例行性健檢(聽力檢測),以各公司員工或是員工眷屬集團的聽力健檢。

臺北榮民總醫院 / 邱士華主任團隊

 誘導型多潛能幹細胞及其分化與臨床應用:
 發現可取代c-Myc之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 1 (Parp1),之路徑,大幅減少幹細胞腫瘤之形成,提高應用安全性。

 誘導型多潛能幹細胞分化為視網膜黑色素上皮細胞(RPE)治療黃斑部病變(AMD):
 以誘導型多潛能幹細胞(iPSC)分化成為眼睛視網膜中的不同細胞,例如視網膜黑色素上皮、神經節細胞等、視網膜感光細胞等,可望提供為眼科疾病臨床治療與細胞移植研究的有利平台。

 建立誘導性多潛能幹細胞技術:
 幹細胞中重要的幹源基因(Stemness genes),如Oct4、Nanog、Sox2基因等在幹細胞中扮演維持幹細胞特性,並能藉由送入數個重新編程因子(reprogramming factors)而將體細胞轉化為具幹細胞自我更新、高度具有分化能力的iPSC。
合作項目與需求
1. 應用誘導多潛能幹細胞(iPSC)與分化細胞於疾病治療的應用。
2. 視網膜眼底影像資料庫
OCT、FAG等視網膜影像進行人工智慧與類神經網路學習於臨床診斷

臺北榮總蘇澳暨員山分院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整合照護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中壯年族群中失明的主要原因。根據流行病學研究,台灣地區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之盛行率約為15-45%。早期發現與及時糖治療是避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造成不可逆視力喪失的關鍵因素,藉由增加糖尿病病人對視網膜病變的瞭解,制定標準化流程以提升病人受檢率。對於需要進一步接受治療的病人,本院引進玻璃體內抗血管生長因子抗體注射以及視網膜玻璃手術,同時整合手術團隊與病房護理人員,給予病人全方位的照護。

臺北醫學大學

臺北醫學大學創立於 1960 年,歷經奠基、茁壯、擴展及蛻變創新,隨著環境的變遷,順應時代潮流與時俱進,秉持「人文關懷、誠信正直、創新卓越、團隊合作、社會服務」之核心價值,以「醫學教育為本,生醫臨床為用之研究型大學」為定位,以邁向「具高品質的國一流醫學大學」為目標。2019年QS世界最佳大學排名,全國私校第一;2019年《遠見》「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醫科類第一。
臺北醫學大學暨醫療體系,發展成為一校七院規模(附設醫院、萬芳醫院、雙和醫院、臺北癌症中心、寧波醫療中心、臺北神經醫學中心與新國民醫院),本次結合北醫大醫療體系醫療服務與技術以「智慧醫療」、「特色醫療」、「精準醫療」與「再生醫療」為展出主軸。
1.智慧醫療:「iTPASS」專屬健康管家APP、「萬小芳」醫療服務聊天機器人、AI人工智能醫療(Watson AI)、AI影像輔助診斷系統、痣能達人、ADC電子藥櫃系統、智慧型藥物安全系統。
2.先進(尖端)醫療:神經疾病精準治療(神波刀、ROSA)、達文西手術機器人、癌症熱治療(腹腔、膀胱、RFA)、生殖醫學中心、乳房微創手術、質子治療。
3.精準醫療:癌症基因檢測、MTAM/HFA綿天生物膜、子宮內膜癌檢測。
4.再生醫療: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

臺北醫學大學 / 劉景平院長團隊

本團隊所研發之標靶新藥 MPT0E028為一組蛋白去乙醯酶 (Histone Deacetylase, HDAC) 抑制劑。在多種癌症疾病動物模式中,展現顯著抑制腫瘤生長的活性,且產生之副作用較低,與抗癌標靶藥物併用更可明顯抑制動物體內癌細胞生長,本項研發成果亦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MPT0E028於2014年正式取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 (FDA)與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 (TFDA)執行第一期人體臨床試驗核可,2015年於臺大醫院與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進行臨床試驗收案,於2019年Q3完成第一期臨床試驗,預計2020年進入臨床二期。MPT0E028已完成多國專利申請與獲得15國專利,為第一個大學學校自行研發通過進行人體臨床試驗之核可與在臺灣醫學中心執行人體臨床試驗的國人自行研發之新藥。團隊亦發現MPT0E028可有效抑制肺部纖維化,並已於疾病動物模式中驗證其確效,有關肺纖維化適應證的開發於臨床前試驗僅需完成另三項GLP試驗,即可申請 FDA IND。
本開發技術MPT0E028以具 unmet medical need 的疾病為開發方向,將以MPT0E028作為 radiosensitizer 與目前直腸癌的現行療法做合併治療,亦以治療肺纖維化為目標。直腸癌初期患者 (Grade I-III) 是使用放射線療法合併化學藥物治療,目的在於縮小腫瘤並保留肛門以利手術進行,然而仍有高達40%的病患無法得到有效緩解,因此有效的radiosensitizer可增強現行治療的可行性,使病患能有較佳的治療效果。近日原發性肺部纖維化患者數量逐年增加,但現行使用藥物不僅療效不佳亦有較高副作用,多家大藥廠均以開發此適應症為重要目標,顯示MPT0E028於肺部纖維化適應症的開發潛力。

臺北醫學大學 / 曾厚教授團隊

無論癌症治療或再生醫療,一直以來的細胞治療都是以細胞懸浮液做治療的實施方式;但在再生醫療上以細胞懸浮液進行治療是無法得到高生物利用率而導致治療效果低下。因此,我們開發了一個新型片狀細胞工學系統意即可進行組織培養,這是第二個世界上可商化的片狀細胞工學系統,此系統特別適合上皮組織及內皮組織等無血管組織的培養,對疾病的根治療法有著重大的突破。在經各種試驗後證實,我們可將口腔粘膜上皮片狀細胞作為角膜上皮重建之用,現正將此應用的技術技轉進行產業化當中。我們希望透過結合新創公司,一同努力定可在國建立第一個國產片狀細胞工學技術平台的臨床眼科應用。接著,而我們也會利此片狀細胞工程針對缺血性心肌症開發心肌重建以根治廣大心臟病患;及針對人工流產造成習慣性流產病患進行子宮內膜重建以根治其不孕症。未來,更希望應用此新式細胞工學技術平台與許多的臨床醫學合作,發揮更多再生醫學的應用以促進國內再生醫療導向的細胞治療等相關產業的蓬勃發展。除為國內醫療院所提供服務外亦可向海外拓展技術服務,因此在建立片狀細胞工學的技術平台可使再生醫療在國內紮根,進而可使各種組織重建的再生醫學相關的細胞治療產業有了發展的基礎。
合作項目與需求
1. 心肌重建-針對缺血性心肌症
2. 子宮內膜重建-針對人工流產所導致的習慣性流產及治療不孕症
3. 尿道上皮重建-針對吸毒所導致的尿道沾黏

臺北醫學大學 / 莊國祥副教授團隊

T細胞免疫療法為癌症之一種新興治療策略;然而,傳統方法所培育之T細胞缺乏腫瘤專一性,為使其具有腫瘤專一性,則須花費長時間於活體外培育訓練,或利用反轉錄病毒進行基因轉殖,使改造後之T細胞面臨癌化風險。為克服這些問題,本團隊開發出一套創新的雙功能抗體(BsAb)培育腫瘤專一性T細胞之技術平台:利用特殊構型之anti-tumor/anti-CD3 BsAb與人類周邊血液單核球共培養,即可於10天內,一步驟大量增殖各式腫瘤專一性T細胞(武裝型T細胞 / BsAb-armed T,純度>90%);是一套快速培育、非病毒基因轉殖、高純度且成本合宜之腫瘤專一性T細胞建置平台。目前,我們已成功開發多種anti-tumor (PSMA、EGFR、PD-L1、或HER2)/anti-CD3 BsAb,均可快速培育出各式腫瘤專一性T細胞;活體外細胞實驗及帶有人類腫瘤之小鼠試驗,均證實BsAb-armed T可高效率標靶毒殺腫瘤,且於活體內不會產生過度細胞激素釋放或顯著毒性。此技術平台已於2018年申請PCT專利合作條約,正進行國際招商、專利布局及產業化。

臺北醫學大學 / 黃彥華特聘教授團隊

我們是國內極少數率先運用無血清篩選培養技術培養幹細胞的研究團隊;之前已成功培養多種幹細胞 (2006 PNAS USA、2009 FESEB J、2010 Biomaterials、2012 Cell Commun Signal、2014 Biomaterials、2014 Mol Hum Reprod、2017 Scientific Report、2018 Stem Cell Reports),我們所開發的「人類胎盤無血清篩選培養法」,能有效自人類胎盤組織分離母系間質幹細胞(台灣專利I419971, M462274);傳統中醫稱胎盤為「紫河車」,有益氣養血與防止產後憂鬱之功效,然而過去對人類胎盤之母系間質幹細胞研究與利用皆甚少報導,本團隊以微列陣雜交晶片與單細胞核酸定序完成其基因表現的深度分析,鑑定出特殊細胞表面標幟與訊息調控機轉,證實具有免疫調節與抗發炎能力,且已於臺北醫學大學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GTP實驗室建立符合臨床級「人類胎盤母系間質幹細胞」產品,並完成大鼠全身性使用最大細胞劑量測試,是一具高度商品化價值異體幹細胞產品。
本項研發技術優點:1.可穩定有效繼代培養細胞達二十代以上。2.可大規模量產建立細胞庫 (3~5 x 1011 細胞/胎盤)。3.具全身安全性,不會形成腫瘤且無促進腫瘤生長的風險。
本項技術之應用範圍與市場潛力:1.大幅降低產品成本,使患者得以負擔。2.可做為緊急異體移植醫療,隨時使用 (ready to use)。3.各種疾病動物模式驗證功效,包括急性肺損傷、急性輻射損傷、急性移植免疫排斥、多發性硬化症、嚴重(包含糖尿病、燒燙傷)傷口損傷及急性腎損傷。4.適合老化相關發炎疾病與癌症術後使用。

臺北醫學大學及醫院 / 邱仲峯教授團隊

現行癌症藥物治療以標準治療指引與醫生經驗預測為主要判斷治療的依據,但個人化差異使得治療方法對於每個病人的效果都有所不同。本研究團隊結合腫瘤科臨床醫師、癌症生物學專家以及生物材料專家,開發循環腫瘤細胞(Circulatin Tumor Cell, CTC)擴增平台,其核心為於獨特仿生表面培養環境擴增循環腫瘤細胞,讓少量的CTC可以在6週內進行細胞擴增,擴增CTC可進一步用於抗癌藥物篩選,通過病患的癌細胞找到治療癌症的最佳用藥建議,達到個人化用藥篩選評估。CTC擴增平台技術優勢為低風險、癌別種類多、擴增期短、成功機率高且可即時提供的個人化檢體來源。CTC擴增平台是目前市面上尚未看到的全新平台,CTC擴增平台在醫療研發等面向提供極高的價值效益,諸如在精準醫療時代可避免病人無效用藥、輔助第一線臨床醫師在多種藥物抉擇的科學證據、協助產業或學研單位臨床CTC檢體供應等等,將有助於癌症領域的學研開發、新藥開發精準標的族群以提高臨床試驗的成功率。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創立於1976年,為北醫大第一所附屬醫院,奠定北醫大醫療體系臨床服務與教學研究雙向交流的基礎,四度通過JCI國際醫院評鑑的肯定,近年來積極發展「急重難罕」及「特色醫療」的雙主軸特色,推動精準化醫療,打造智慧健康照護生活圈。

此次展出全新升級的iTPass,一指下載輕鬆享有就醫提醒、看診導覽等服務。整裝後全新開幕的生殖醫學中心專業陣容堅強,引進胚胎縮時攝影監控培養箱等尖端科技,藉由大數據資料庫精選優質胚胎,為生殖醫學再添利器。嶄新的藥物管理系統結合自動化倉儲及智慧藥櫃,大幅提升藥物管理的安全。